高中语文文言文补充篇目合集——我读知文心,我手写我意

作者:ht88111  时间:2025/9/24 19:59: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编者按:部编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部分遗漏了部分经典篇目,与我们这几代人的语文记忆产生了不谐,也容易跟不上命题人的固有思维定势。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期伊始带领学生学习了《张衡传》《捕蛇者说》《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触龙说赵太后》《游褒禅山记》《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8篇经典,不少学生写下了一些颇具见地的观点,现以呈奉,以资鼓励。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大多数篇目我也写了一些零星片段的文字并放在了前面,姑且称为“引子”,以抛砖引玉。)
  捕蛇者说
  引子:
  写文章好比串羊肉串。相同点是,找出一根竹签,把原本零散的东西串在一起;不同点是,串羊肉串串的只有瘦肉和肥油,而文章要的只是干货,还得多元。文章的肉串,要从小到大排列好,以显出清晰的层次和鲜明的梯度;或者,每一块肉要有不同的味道,以丰富口感的层次;再或者,还得荤素搭配,色彩多元,外观漂亮。但是,无论大串还是超大串,中间的竹签始终在线。
  《捕蛇者说》就是这样。一个“异”字串联全篇。永州之蛇色彩怪异、毒性超异、功能特异,所以便有了“岁赋其二”“当其租入”的异事,应运而生的便是捕蛇为生的异人;捕蛇为生的两代人皆死于此事业,捕蛇人谈及往事是悲伤的;当提出更换职业、恢复赋税的时候,捕蛇人悲伤的泪流成河——不必诧异,赋毒远毒于蛇毒。异化的制度下,必定是异化的人性。
  张笑瑜:为什么封建社会总是充满了哀伤?是因为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满足不了意欲敛尽天下之财的蠹虫;是因为锐意革新的官员,争不过结党营私的权贵;是因为励精图治的圣主,只占了封建王朝的极少数。当封建机器积重难返的时候,必会被蒸汽机的车轮碾得粉碎。(果与因)
  马浩然:一种啮人立死的毒物,却成了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一件九死一生的差事,百姓却争先恐后铤而走险;一段生死未卜的冒险,却能让捕蛇者半年之内弛然而卧。蛇干可杀三虫,却杀不掉苛捐杂税这只最猖獗的寄生虫。(错位)
  王建竣:外形奇异的蛇,令人诧异的事,唤醒了柳宗元锐意改革的剑心;令人惊异的职业选择,催生了这篇卓异的《捕蛇者说》。(一字成文)
  高跃铭:白章之下,是令人胆寒的黑质;黑质之上,环绕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白章。黑白间杂的背后,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苛政。(拆词)
  邴新晨:永州之蛇,黑质白章,触木即死,啮人即亡;永州之政,粉墨登场,鸡犬不宁,人心惶惶。蛇之毒,可致草木枯,可使人命卒;政之毒,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关键词)
  触龙说赵太后
  引子:
  在荆轲刺秦王里,我们看到的是见危授命的勇士,他们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留下一道悲情决绝的身影,唱响一曲悲壮慷慨的赞歌,写成一部厚重雄浑的史诗。高渐离,项羽,文天祥,谭嗣同……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悲情英雄的精神谱系。
  烛之武之于秦穆公,李斯之于嬴政,魏征之于唐太宗,李密之于晋武帝,孟子之于齐宣王、梁惠王……在国家陷入危难时,总会有数不尽的老臣,迈着沉重的步履,倾力推荐贤能之士,缪贤、佚之狐是也;也会有临危受命的勇士,赴汤蹈火不辞,刀山火海不惧,廉颇、黄忠、李牧、赵奢、是也;还会有智慧与勇气兼具的智者,或直言进谏,或环转迂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乃至中华民族的命运,烛之武、触龙、李斯是也;还有的臣子,具有深远的眼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力劝君王戒奢以俭,以求国家长治久安,魏征、杜牧是也。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忠臣良将家国情怀的精神谱系。
  谭晶雪:触龙,这个一瘸一拐出场的滑稽老头,用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劝谏艺术,改变了盛气凌人的赵太后的决定,他是救赵国于水火的勇士,更是挽大厦之将倾的智者。
  刘晓涵:说服别人,绝不是强行将自己的思想绑在别人身上,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别人春风化雨一般心悦诚服。
  潘圣杰:先以老人的健康问题引起共情,再以孩子的关爱问题引发共鸣,最后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公理同频共振。谈话,是一门艺术;游说,则是艺术中的艺术。
  王鼎龙:说服别人有三件法宝:公理、真情、天下大势。作为官至左师、将填沟壑的朝廷老臣,触龙的出场却让人哭笑不得:用快跑的姿势做慢跑的动作、三步两颠摇摇晃晃的走来。这已经用了“真情”的法宝:借人之共有的怜悯,巧妙绕过了怒火铸成的防线。
  王建竣:健康、吃饭、散步、孩子……触龙用拉家常的方式一步步消除赵太后的怒气,也在一点点靠近自己的目的。以食安之,以理晓之,以史鉴之,触龙的语言艺术不疾不徐,循序渐进。
  翟俞涵:孟子和触龙都擅长游说,不同的是,孟子宣扬的是发政施仁的王道思想,触龙面临的是大兵压境的险境和盛气凌人的太后;有意思的是,仁义思想是凭滔滔不绝排山倒海的气势压到君王,武力反击的决策却出于涓涓细流般的循循善诱。
  赵娅棋: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寡人之于国也
  郭佳文:孟子用同是弃甲曳兵的逃兵却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告诉梁惠王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是逼百姓“道路以目”的周厉王暴政,还是寡恩薄德的邻国之政,抑或是自以为赈灾济民已是“尽心”的表面善举,本质都是霸道,不可能成就“弱国请服强国入朝”的不世功业。
  范宗锦:一个比较令我耳目一新的发现是,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雏形,并分别从农业、渔业、林业三个角度给出实施路径,且不留情面的扯下了梁惠王“罪岁”的遮羞布。
  潘圣杰:孟子的论辩结束了。但他的“王道”思想,引人深思。保障农时、谨修礼义、兄弟友爱以及统治者仁政爱民的观点,的确对于君主治国有很大的匡正作用。战国乱世,更急需的是权谋与武力。孔孟其人,为了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感人最深。
  周书璇:古代百姓的苦难,往往来自于统治者的一叶障目、一意孤行或者一厢情愿。一叶障目的像只懂得赈灾济民的梁惠王,一意孤行的如意气用事的楚怀王,一厢情愿的如“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赵子涵:“五十步笑百步”这句话,人人耳熟,却未必能详。不学本文,不知作者是谁、出处在哪、含义为何。求学,更应回本溯源,知其所以然。
  由好:黎民百姓是一国基础,一切劳民伤财的行为都是在挖空国家大厦的地基;推及个人学习,强基固本才是构筑知识大厦的根本。保民养民,王道之始;固本培元,学业可期。
  马浩然:“移民移粟”、赈灾济民的梁惠王看似救人民于水火,他不知道的是,“好战”“罪岁”才是陷民于水火的根源。一个国家,“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还想着“万邦来朝”,可笑至极。
  刘郭若宇:不可竭泽而渔,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利用资源建设国家上,也在于不征发、盘剥百姓上。不违农时,前提就是不再“好战”,没有了徭役,也就有了农耕的时间。
  丁子杰: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不过是流于表面的赈灾,而没有想到为何会有凶年。尊重自然规律,爱护本国百姓,才能给百姓长久的幸福,而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自我麻痹。
  翟俞涵:《孟子》笔下的齐宣王和梁惠王,都是可爱的人:一个有仁爱之心而不自知,“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一个自认为很有爱心,却不得民心,“百姓之不加多”。殊不知,两个热衷“霸道”的君王,根本原因是不懂得“王道”的真理——没关系,孟子总有办法说服他们。
  韩宜璇:梁惠王和很多人都很像,他为了得天下之人,采取了自认为“尽心”的措施,却未达目的。就像我们很多人,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但距目标却有千里之遥。为什么呢?孟子给出了答案:我们都没有发掘问题的本质,而是在一些细枝末节大费周章。梁惠王的尽心只是小恩小惠,我们的“努力”很多时候都是机械劳动。
  王建竣:如果说“仁政爱民”是《孟子》一书的精华与核心,那么,论辩艺术则点缀其上,成为为其增光添彩的珠玉。
  季氏将伐颛臾
  引子:
  春秋乱世,百家争鸣。道家参透万物,无为而治;兵家攻城略地,不厌虞诈;唯有儒家,前承周公,振兴礼乐,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以仁为纲,以和为贵。孔子以超然的眼光看待当时乱世,以超前的思想振聋发聩。可惜的是,“利”字为先、礼乐崩坏的乱世,所有诸侯口中的“仁义”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华丽外衣;可喜的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历经了时间的淘洗,成为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基因和外在标签。
  孔子为恢复周礼一生不怠,超越时代的思想必定不会被当时接受;孔子也参透了这一点,但仍知其不可而为之。比起那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至圣先师,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剧英雄形象更让人肃然起敬。可悲的是,有超越时代思想的人,必定承受超越常人的悲哀。
  刘郭若宇:诸侯争霸的乱世,逆势而为的儒学。儒家所希冀的愿景,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这种理想,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地基之上,而现实中这种前提恰恰不是牢不可催,而是吹弹即破。(揭本质)
  王鼎龙:孔子是生不逢时的,他的无奈更甚于项羽。项羽还曾统领数十万大军,有巨鹿之战的大捷,有西楚霸王的余威,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孔子有什么?有的是不合时宜的思想,有的是四处碰壁的游说,有的是背叛理想的学生。面对时代的抛弃,他只能强忍着呜咽,而难以悲愤的怒吼。(对比)
  王梓蘅:对于冉有和子路来说,这是军事和政治上最好的考量,是存续季氏香火的最好的选择;对孔子来说,这是来自弟子的背叛,是对自己一生信仰和教诲的亵渎。(错位对比)
  王建竣:三次批评,怒气一次比一次重,心灵一次比一次痛。孜孜一生的信念,没能薪火相传,反而背道而驰。(递进)
  荆轲刺秦王
  王梓蘅:有人称赞荆轲刺秦是一次狭义的赴死,有人惋惜这是一次准备不周的冒险,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次螳臂当车的对历史必然的忤逆。可是当悲壮的击筑伴着慷慨的歌声,在一片萧瑟的寒意中穿透历史的厚重时,荆轲刺秦已变成对个人信仰的极致追求,化为从古至今无数的向死而生者的共同的文化图腾。
  郭佳文:史学大家吕思勉将评说历史人物的论调分为两类:历史评论和当代评论。回首战国,荆轲是一去不返的壮士,一生抗秦的义士,一笑轻王权的侠士。立足当下,我们又不难发现他有些任性而为,有些意气用事,甚至有些短视。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一统大势不可阻挡,一次冒险又怎能阻断滚滚洪涛?
  王鼎龙:在命运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网里,总会有荆轲这样的长满逆鳞的破网之鱼。他们始终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纵使看到了一己之力有限却依然心存锐气、不遗余力,用尽一切的力气去改变命运、改变世界。历史,正是被无数个荆轲们推着前进的。陈胜吴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亡秦的历史序幕;张角在祭台上高呼“请大汉赴死”宣告了西汉的终结;“星落五丈原”的诸葛亮、“我计不成,乃天命也”的姜维为蜀汉保留的最后的尊严;更有坦然走上断头台的戊戌六君子,以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他们不是时代的宠儿,完成不了朱元璋那样从乞丐到皇帝的蜕变;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奋力一推,历史向前的车轮才开始慢慢转动。
  潘美君:在这首悲壮的史诗中,舍生取义的樊於期是落魄将军,义无反顾的荆轲是卫国刺客,慷慨抗秦的高渐离只是一名身份低贱的乐师。决定燕国历史的重大抉择中,燕国的贵族们,除了负功和添堵,好像一无是处。
  韩宜航:从历史大势来看,荆轲刺秦无异于螳臂当车。即使挟持秦王成功,日后秦王也会靠不可阻挡的军事实力扫平天下。但即使这样,那把倾尽全力扔向秦王的匕首,是个人反抗强权的奋力一击、殊死一搏。
  张笑瑜:荆轲身边的,是只会仗势欺人、实则胆小如鼠的秦舞阳,是小肚鸡肠、不解其意的太子丹,还有节节败退、命不久矣的燕国;荆轲面对的,是即将一扫六合、虎视天下的千古一帝,是法度森严、高度警惕的秦宫,是国力强盛、蚕食鲸吞的秦国。孰强孰弱、胜算几何,恐怕荆轲早已心如明镜。这种义无反顾、一去不返的决绝,为刺秦故事更添悲壮色彩。
  由好:《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曾与盖聂讨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盖聂怒而目之”),荆轲便离开了。事后,盖聂评价道:人有三勇。血勇,怒而面赤,只能在市井之中打架;骨勇,怒而面白,可以冲锋上阵;修养的最高境界,怒而面不改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等待时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逞匹夫之勇,能忍一时之气。
  丁子杰:众所周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结局是秦王刺荆轲。可为什么,历史偏偏记住了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因为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弥足珍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子:
  历史上的蔺相如,给人的印象是智勇双全、忠君爱国、不辱使命的使者,也是一位懂得何时亮剑、知道何时隐忍的智者。这些品质是中国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他的两种表情:面对敌人羞辱威逼时,他会怒发冲冠、张目而叱;面对同仁扬言羞辱时,他却退避三舍、有意避让。这才是懂得进退、以国为先的真的猛士。
  韩林峰:渑池会上,面对秦昭王对赵王的羞辱,蔺相如挺身而出,怒目中闪耀的光芒与廉颇之勇相比,不逞多让。历史长河中,有智有谋之人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唯智勇双全者,才会成为长河中的斑斓星辉。
  王建竣:完璧归赵是智谋,渑池会上见胆识,将相龃龉主动退让。智谋、胆识与退让,犹如三足,鼎力起一会彪炳史册的真英雄。
  翟俞涵:英雄背后必有英雄。蔺相如走上历史前台,离不开不惜剖开自己不堪往事的宦者令谬贤;鲍叔牙力谏桓公重用曾经死敌的智囊管仲,迎来了齐国的鼎盛;佚之狐在郑国危亡时刻挺身而出,让烛之武成为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英雄……伯乐们远不如千里马更出名,甚至被埋没在历史烟尘里,但他们不鹜虚声,不求盛名,以发掘人才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使命,成为了虽藉藉无名却默默奉献得民族脊梁。
  赵子涵:同样是面对虎狼秦国,楚怀王不顾忠言,听信张仪与齐国断交,结果“六百里”变六里,接着恼羞成怒举兵攻秦,结果落得兵挫地削客死秦国的可笑结局;反观赵惠文王,没有被十五城迷惑,信任宦者令及其推举之人,最终完璧归赵,即使国弱也没有外交受辱。
  邴新晨:将相和的美谈,我们都看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我们不应该忽略的,还有廉颇“知错就改”的坦荡:他在最后挣脱了赫赫战功给他带来的认知桎梏,也成就了蔺相如的大义,带来了赵国的平安。
  王鼎龙:天子之怒,压不到志士的巍峨;大国垂怜,扶不起弱者的卑微。不屈的脊梁才能撑起一片晴空。
  游褒禅山记
  引子:
  一次失败的游玩,引发了关于成功的思考。同样是游山,常人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或打卡拍照,王安石却能提出“立志”“蓄力”“借物”的成功三要素;同样是观景,常人只是从俗从众止于流常,王安石却能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发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常人之所以是常人,就是每天在匆匆忙忙、忙忙碌碌、碌碌无为乃至浑浑噩噩,一年的时间不过是把一天的内容重复了365遍,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思考力;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勇于探究小心求证的行动品质乃至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还有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的淑世情怀。
  王智铉:欲看得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就要勇敢的往险阻僻远的地方探求,不中途放弃;欲学得比别人更深的知识,就要探求思考的深刻而广泛,且持之以恒。(一篇两线)
  由好:石钟山的得名,褒禅山的真名,真相都被埋没在人云亦云的流俗中。直到王安石苏东坡的出现,才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敢于质疑用于行动的伟大的身影。事须目见耳闻,学要深思慎取。(两篇一线)
  王建竣:在世人眼里,褒禅山不过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不起眼的小山;但在王安石眼中,它似乎有与之同名的西岳华山一样的巍峨与雄奇——不仅是因为有常人无法目睹的非常景致,更是因为它蕴藏着明灭可见的治学真理。(对比见效果)
  潘圣杰:因一时懈怠,未能极尽游玩之乐;却用一生执着,引领翻天覆地的变革。(错位)
  张衡传
  引子:
  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从文艺史上的全才苏轼到科学史上的天才沈括,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之外,提升人类智慧天花板的全才里面,还有一个东汉时期的伟大的文学家、卓越的科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张衡。他们与新时代的钟扬一样,是名副其实的探界者:不断探求学业边界、职业边界、职务边界、生命边界……
  张衡的旷世全才,源于他的“不”: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屡召不应、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潘圣杰:君子不器,是对张衡这位不世出的旷世天才得完美注脚。他纵横文学与艺术,横跨科学与技术,处处出彩,样样精通。
  王梓蘅:张衡之天才成就,并非他有与生俱来的旷世才能,有瞬间参透世间万物的超级智慧,而是“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他有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能在岁月的喧嚷中耕种自己的热情和永不凋零的志向。
  王力茹:有才未必成才,他只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的谦虚,“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专注,才是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任务的更重要的原因。张衡多次身处名利场污流之中,但他却始终望向与汲汲于名利之人不同的方向——文学的美境,科学的真境。
  赵娅棋:王上之人,成为全;折枝之木,方为才。所以,全才既要有超出众人的远见卓识,更要有远离俗世、向内生长的淡静品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