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 资源简介:
约54030字。
记承天寺夜游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重点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问题探究:
1.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4.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文中“怀民亦未寝”说明了什么?“亦”字去掉与否,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变化?
7.写景的句子?特点?写法?情感?
8.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9.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哪里?
10.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一、比較两篇短文在向式、节奏等方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②,当恁么③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有删改)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