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10字。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所谓“间离”就是使演员、角色以及观众之间处于陌生化的状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打破完整的情节,从而避免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留给观众以理性自我思考的空间。这个理论的提出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方面,这个理论要求观众与剧情之间保持距离,戏剧要通过演员程式化表演、舞,台技巧等一些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使观众始终清醒地认为这就是在表演而不是生活;另一方面,这个理论对演员在表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仅要按照剧中角色所规定的情境投入到演出中,而且最重要的是演员必须理智并带有批判性地去表演。
在同一篇文章中,布莱希特还提出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术语。在西方戏剧舞台表演中,演员在封闭的四堵墙里完全投入于剧中人物的表演,与台下的观众相隔离,观众是名副其实的“欣赏者”。而布莱希特看来,观众不应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在自我意识下保持着独立思考去评判舞台上的各种角色,这就需要打破第四堵墙,演员知道他的表演在被人观看,观众也时时刻刻被提醒着,这是在演戏,而不是现实。显然,“打破第四堵墙”创造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二层距离感,这种表演方式是“间离效果”理论的延伸。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戏剧在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的戏剧人士的关注。“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对西方传统戏剧理论的一种颠覆,它的产生显然是许多剧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中国戏剧也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对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提出有直接影响的就是1935年他在莫斯科观看了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对这次演出,布莱希特深受启发,随后撰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一书,布莱希特认为中国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存在第四堵墙,“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其次,布莱希特对于中国戏剧中的象征化、程式化以及时空转换等手法也有借鉴,这些手法同样具有“陌生化效果”。象征化的运用是从技巧手法上拉开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距离,达到一种间离效果。比如,如果演员在表现哭泣的时候,用一只手在袖尖处稍稍一拭。这种虚拟的程式化动作表演方式有机地把演员和剧中人物辩证统一的同时又区分开来。另外,布莱希特还学习了中国戏剧中的唱词、开放式的结构、一人一事立主脑,等等,这对他建立新型的戏剧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间离效果作为一种打破思维定势、提供观察问题新视角的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有用的。回顾我们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解读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种对立性的排他思维模式,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问题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把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与叙述体戏剧理论相对立,要破除现实主义戏剧的禁锢,就只有向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发展。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另外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解读中,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戏曲艺术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审美艺术提供了一种视角。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与审美的融合,在这种大审美经济的环境下,要使得戏剧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或社会资助,投资打造许多新编戏剧作品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运用一种大审美观与大经济观相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发展创建一种符合观众深层审美心理与高层次审美体验的戏剧市场。
(摘编自厉益君《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跨文化融合与异质化张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戏剧里确实不存在第四堵墙将观众与舞台及演员隔开。但首先也正是这第四堵墙的缺席,决定了中国戏剧不需要任何手段来证明没有第四堵墙,也不需要什么反对第四堵墙或反对反幻觉的“间离效果”。在另一个文本中,布莱希特指出,直接对着观众讲话会打破舞台幻觉,产生“间离效果”。而在中国戏剧里,演员直接向观众说话,介绍自己的角色,将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处境之中,演员的自我介绍也不会影响观众认同演员表演所营造的舞台幻觉。相反,直接对观众讲话,是为了使观众能够参与到角色的戏剧和心理情境中来,而不是为了什么疏远、陌生化或间离效果。
因此,第四堵墙的缺席并不必然会产生“间离效果”。事实上,在中国戏剧里,观众并没有和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间离或陌生化,相反却是被邀请进入到了演员综合了诗歌、唱腔和舞蹈的表演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与想象之中。
(摘编自田民《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转换》,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 核心,它是指演员、角色和观众之间要处于陌生化状态,留给观众以理性自我思考的空间。
B. “打破第四堵墙”是布莱希特提出的另一术语,它要求观众要在观剧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状态去评判舞台上的各种角色。
C.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历经多年的传承与积淀,在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起到了借鉴作用。
D. “间离效果”对我们现代的戏剧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势、提供观察问题新视角的方法。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莱希特认为中国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存在第四堵墙,因此中国戏剧表演要优于西方戏剧的“全投入式”表演。
B. 虚拟的程式化动作表演方式,比如演员在表演哭泣时用水袖一角稍稍一拭,也能够在表演中达到“陌生化效果”。
C. 材料二先肯定了中国戏剧没有第四堵墙的事实,进而表明正是这第四堵墙的缺席,决定了中国戏剧不需要受“打破第四堵墙”的桎梏。
D. 材料二用事实论据直接反驳布莱希特的观点,比如中国戏剧中演员直接和观众对话,是把观众邀请到角色戏剧和心理情境中,并不必然能产生间离效果。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京剧《乌盆记》中,丑角张别古出场时有一大段面向观众的自我介绍,既让观众了解了剧情,又增添了剧目的趣味性。
B. 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唱到“叫小番”时,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既包含了对演员功底的赞许,也包含了对角色感情的理解。
C. 程派名家张火丁在排演新剧《梁祝》时,要求不要在“哭坟”一场设计出让观众叫好之处,目的是避免观众的强烈反应影响自己的表演情绪。
D. 《白蛇传》中“托青”一折,白素贞将许仙交与小青照看,自己前往仙山盗草,在表演上本应多与小青互动,但演员却与观众眼神交流以取得共鸣。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戏剧该如何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苦的最美丽
林清玄
世界上有这么多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以撒•辛格
每次到台北故宫,我都会绕个弯转去看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都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大小均只能盈握。白玉苦瓜美在玉质,温润含蓄,翠玉白菜美在巧思,灵活细致。
相比而言我更爱白玉苦瓜,常常站在那块玉前沉思,如果要选出世界上最美的瓜果,非苦瓜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