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7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过去认为,互联网发展会带来扁平的、开放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然而现实是,网络用户的连接显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理想状态,而是形成了以兴趣、爱好、利益等为关系构成的网络社群连接,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以及“过滤泡”效应则加剧了图层化现象。网络文化的圈层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群连接,即形成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圈子是网络人群自发组织形成的一种强连接关系,其内部常常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圈子内部成员有着身份和心理归属,对某一种文化类型有强烈认同。从个体来讲,因互联网技术赋权,个人参与网络社群得以可能,圈子亦能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文化生产的参与性。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文化。比如,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制内容,生产出丰富的二次元文化产品/文本。这种亚文化类型,因青少年庞大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在青少年中风靡开来。参与性也塑造了圈层内部紧密的关系和文化认同。
三是文化的层级差异。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二元分类体现了文化的区隔,文化的区隔也因文化权力的再生产被巩固和合法化。网络文化的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不同的是文化的“鄙视链”层级出现,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圈层化现象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在建立社群关系、达成群体认同、创造文化资本、丰富符号生产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圈层化可能导致“部落化”,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变成一个个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因此,网络圈层文化如何突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达成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一项关键议题。
文化生产的主体是圈层“破壁”的行动者。青年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人群,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语言符号、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已被互联网形塑。对于主流文化生产者来说,主动将这些边缘化、个性化的文化类型纳入其中,去粗取精、合理引导,是圈层“破壁”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近年来说唱文化逐渐进入大众和流行文化视野,一些中文说唱歌手也走出了网络圈子。此外,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圈层为了寻求发展空间,也有“破圈”的动力,这是反向的圈层“破壁”路径。
在文化符号生产上,网络圈层的“破壁”通过符号传播和意义共享来实现。如“应援/打call”本身是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符号,过去并未进入主流文化话语体系之中,但短短几年,这一符号已经成为大众媒介、官方话语、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此外,传统主流媒体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网络用户共同生产视听符号、共享文本意义、共创网络文化。
(摘编自《构建美美与共的网络文化景观》)
材料二:面对当下青年群体在圈层文化中对“爱豆”的狂热追逐、对网络游戏的神醉心往、对二次元文化的流连忘返,如果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那说明评论者尚未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大众心理,深入青年世界。今天,一些人还是用千人一面的文艺作品面对人民大众,还是用“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的方式面对青少年群体,他们注定会走向自说自话、作茧自缚、封闭保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用户的连接出现了基于兴趣、爱好、利益等关系的社群连接形式,形成了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
B.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推动了网络二次元文化的发展,但也会凸显圈层内部的分歧差异。
C.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具有层级差异,这种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文化区隔,产生了文化的“鄙视链”,这都表现在文化品位的差异上。
D.建立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就能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青年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判断和满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可以使圈子内部成员有身份与心理上的归属感,强烈认同某一种文化类型,也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
B.圈层化具有两面性,既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阻碍文化交流。
C.追逐“爱豆”、酷爱二次元文化等,是当代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具体表现,而对此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是不可取的态度。
D.青少年在融入圈层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圈层的封闭、排他、极化、固化等枷锁,但也要坚决捍卫原属圈层的认知和审美。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主流媒介持续性关注、传播那些为青少年群体所热衷的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的喊麦、街舞等网络亚文化文艺表达方式。
B.按互联网自身发展,微信红包发展到400万用户后就再也突破不了了,但依靠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微信红包的使用量迅猛增长。
C.一些处于分支的亚文化取得可喜“进步”,融入了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其自身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多样态和独特属性随之飘逝。
D.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动漫游戏、小说等二次元文化产品都纷纷与戏曲、古诗词等传统文化融合、跨界联姻,以此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利用圈层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灯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恶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