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40字。
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②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③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④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⑤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⑥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
①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 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D. 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 《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C. 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青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D. 《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3. 以下文艺作品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花木兰》 B. 《阿甘正传》
C. 《霸王别姬》 D. 《功夫熊猫》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5. 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原文“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人们在观看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时对宋韵所产生的感觉,并不是从陆游、苏轼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的并不是工匠,而是舞剧《只此青绿》;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与杜甫种下的不是同一棵橘树(节选)
周瑟瑟
①我重读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写下的诗歌时,尤其在读2018年下半年写下的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无法理解自己的状态,我不得不中断了阅读,一直停到2020年初,才重新接着读。说来奇怪,这次读起来很顺了,从2018年10月我进入贵州水城的写作,似乎没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