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9张。阐述情境导出湄公河优美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观察地图和总结归纳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总结适合发展稻作生产的条件等,含自学课本并完成表格,配套教学设计,约1910字。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菊隆中学 叶晓芬
一、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二、内容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和重点:
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法指导
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阐述情境:晓明想出国旅游,可不知道去哪里好。旅行社给了他几组图片,其中这些图片吸引了晓明。下面我们和晓明一起来欣赏这组图片。
PPT显示图片: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晓明被湄公河优美的风景吸引了。晓明决定,趁五一假期的时候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一趟。那谁能讲一讲,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看到哪些相同的元素?学生寻找答案并回答:水。教师引导:通过图片给我们的第一直觉是湄公河平原水多。那下面我们就跟着晓明一起出发了。
新课教学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