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16 11:04: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10字。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刷短视频,观看知名作家讲述创作往事;守在屏幕前,跟随作家们的步伐重游文学故乡……基于新的媒介环境,文学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有了全新的途径。文学借助视听新媒体将文字转变为视听符号,打破了以往局限于书本的呈现方式,隐匿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片段跃然“屏上”。当文学步入方寸屏幕,厚重的“有形书籍”何以变成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无形之书”,并最终实现“开卷有益”?
  视听媒体传播的“生活化表达”“生动性呈现”“趣味化交互”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文学既有形象。文学通过“跨屏”连接老百姓生活,使其从小众进入大众场域,带来直接而可观的文化传播效应。
  文学故事的媒介符号化及其重新组合催生“化学反应”,呈现全新的视觉文化体验,增强了文学的沉浸感受。在媒介逻辑驱动下,文学故事俨然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媒介符号,文学声音化、文学视频化和文学综艺化等“文学+”模式的出现,拓展了文学传播的辐射范围,为不同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体验,促使文学作品从“阅读”转向“悦享”。
  文学创作、文学编辑、文学庆典活动的媒介转化赋予文学新的生命张力,为普通用户深入了解文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往局限于案头,徘徊在纸张之间的文学创作与编辑过程纷纷“上线”,放大了文学的普惠价值。另外,文学作品评选、文学颁奖及其相关庆典活动,变成一个个具有故事性与仪式感的媒介事件,将原本属于一个特定领域的“文学盛事”延伸至更大的公共空间,丰富了文学与用户的连接关系。
  借助可交互的媒介技术与流行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学经典更容易融入现代视听传播生态之中,将传统内容与潮流表达相结合,形成新的阅读空间,创新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文学经典与现代媒介叙事形成的“混合媒介文本”是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再现、重读与阐释,而对故事人物原型的回访、对话与挖掘更能够巧妙地将文学故事与新的媒介内容生产结合起来,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学的滋养与精神的力量。
  视听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加速文学与用户的相遇,缩短了文学故事价值的传播链条,推动文学从“被看见”到“被理解”。当前,越来越多文学经典走向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综艺节目,以不同的讲故事方式连接用户,将文学作品“加热”,在传播过程中深化用户对文学知识的接收与获取。
  新的媒介对经典故事细节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强化文学的媒介符号内涵,深化用户对文学的理解。湖南卫视出品的年轻态人文漫游纪录片《湘行漫记》,通过品读10位文学艺术家的代表作,以行走漫游的方式展现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深沉力量。文学的新媒介传播还善于联动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热门话题,拓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文学传播更贴近当下生活,提升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视听媒介的交互性也增加了文学传播的触角,让读者角色嵌入文学创作、传播与消费过程,改变以往“单向输出”与“单向接受”的线性模式。文学“出圈”改写了传统文学以“作品”为主体的传播惯性,作家们通过持续上线分享、解读与评论,使得文学传递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符号呈现,而是融入作家的审美情怀与情感温度。从案头的“默默耕耘”到镜头前的“真实出演”,作家出镜改变文学传播的逻辑,以平民化视角对经典文学进行解读,将其中具有生活烟火气与文化感染力的内容展现出来,激活了文学传播的生命动力。
  作家在线上对作品的深度解读、审美呈现、专业判断,使得从前用户与书籍“异步的”“线性的”互动关系,变为实时动态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多知名作家纷纷入驻短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形之书”指与传统有形书籍相对的,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无形书籍,它拓展了书本的呈现方式。
  B. “跨屏”指文学通过多种视听媒体进行传播,它能使文化传播效应更直接、客观,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C. “悦享”相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文学+”阅读模式的出现给读者带来的个性化体验。
  D. “出圈”指文学传播不再以“作品”为主体,而是以读者为主体,使文学传播的过程带有情感温度。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故事的媒介符号化及重新组合催生“化学反应”,说明媒介符号化不仅改变阅读形式,还带来阅读体验的深层变化。
  B. 将文学经典与视听媒体融合,能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再现、重读以及阐释,从而形成“混合媒介文本”和新的阅读空间。
  C. 湖南卫视纪录片《湘行漫记》以行走漫游的方式展现湖湘文化,强化了文学的媒介符号内涵,提升了文学的现实意义。
  D. 作家出镜是对传统文学传播逻辑的突破,它使得作家写作更加平民化,更能展现具有生活烟火气与文化感染力的内容。
  3. 下列列举的现象,不能用来支撑第十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平台博主打着“诗意人生”“文学评读”的旗号解读文学作品,用虚夸华丽的语言吸引读者注意,以博取流量。
  B. 某网络小说火了,一些作者就会跟风,写一部故事脉络差不多的小说,很难界定是否抄袭,反而影响了原创者的积极性。
  C. 某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编写的软件盗取正版电子书,并在自行搭建的APP上阅读,侵犯了作者的知识版权。
  D.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类似的短视频大行其道,导致用户的认知能力下降,思维趋于表面化。
  4. 文本最后一段说:“文学传播必须处理好‘表’与‘里’的关系。”这里的“表”和“里”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视听媒体对文学与用户的“相遇”,有着怎样的催化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以读者为主体”错,原文说“出圈”指文学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作品”为主体的传播方式,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传播,使文学传播更具活力和情感温度,但不是以读者为主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能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再现、重读以及阐释,从而形成‘混合媒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我很厉害的,一个月穿破了五双鞋。于是该搬家上山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双拖鞋可穿。
  搬家时大家都在紧张地装车。我趿着拖鞋扛箱子、拖袋子。不停地拾鞋子,不停地挨骂。后来商品全装完了,只剩满满一铁桶清油,好几百公斤重,要把它从两块木板架起的斜坡上滚到卡车拖斗里。下面三个男人顶着桶往上推,我和星星弟弟站在车上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