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4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开源人工智能(AI)技术,DeepSeek通过其深度学习模型DeepSeek-R1迅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军者之一。它不仅在数学推理、代码生成、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展现了超越现有模型的潜力,还通过降低技术的准入门槛,给全球AI应用的迅速普及带来无限可能。
随着DeepSeek等模型的普及,AI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医疗领域,AI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医学影像,协助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甚至有可能协助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在金融领域,AI能够处理海量数据,预测市场趋势,帮助投资者制定更精准的投资策略。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AI也能帮助我们通过智能算法选择最佳的消费方案,如精确推荐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甚至优化生活中家务规划、交通出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此外,AI还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如在制造业中,AI已经能够帮助企业优化生产线、减少人工成本;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则有助于提高交通通行效率,缓解拥堵问题。
AI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应用,它还会影响到普通人的就业。一些低技能岗位可能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在制造、客服等行业中尤为明显。但这也意味着许多人将进入新兴领域,成为AI技术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AI时代的变化将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计算资源的不断优化,AI将在推理和认知能力上不断提升。未来,在人机协作的场景下,AI将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与人类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可以预见,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对于普通人而言,学习如何与AI“共舞”,应是迎接这一新机遇的关键。
(摘编自陈思进《AI改变生活,DeepSeek是“催化剂”吗?》)
材料二:
当DeepSeek在24秒内生成一篇逻辑严密、引经据典的《钓友赋》时,退休教授们惊叹“绝了”;当它精准拆解山东“新春第一会”的政策内核,并提出“如何避免区域竞争内卷”的犀利追问时,记者感慨“一针见血”。这种语文表达与逻辑推演的“超能力”似乎正在解构传统文科的价值根基——若AI能替代分析与创作,人类学习文史哲的意义何在?
若文科教育被简化为“文献整理+辞藻堆砌”,则必然陷入被替代的焦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重点论述AI在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技术应用,体现工具理性,同时展望AI的“合作伙伴”角色。
B.材料二探讨AI对人文的影响,论述如何做到技术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平衡,更侧重哲学上的反思。
C.DeepSeek无法替代人文教育,原因是AI依赖数据和算法,无法主动提出原创性命题。
D.两则材料均认可AI的积极价值,同时指出了AI的缺陷与不足,强调人机协作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在制造业中可以优化生产线,减少人工成本,未来像制造、客服等行业的一些低技能岗位将会被替代,从而影响普通人的就业。
B.DeepSeek能生成《钓友赋》,却无法理解“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是因为AI缺乏情感表达能力,无法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C.医生结合病理数据为患者做决策、法官界定正当防卫的伦理边界,都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提刀而立”式的价值理性。
D.材料中印刷术普及后文艺复兴学者转向思想启蒙的例子,直接印证了文科教育不会被AI替代的核心观点。
3.下列对材料二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子”和“面壁计划”运用了引用论证,指AI可监控行为却无法洞察内心,强调技术透明化下人类思维的私密性。
B.材料中将“庖丁解牛”中“技”与“道”的关系和人机协作模式进行类比论证,意在说明人类应通过驾驭技术领悟本质规律。
C.材料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恩格斯的名言,强调了AI的本质和人类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论证了人文社科的核心使命不可替代。
D.“从‘四大发明’到‘88项科技发明创造’”“从青铜器到ChatGPT”是举例论证,借助科技史发展的实例,深化对工具本质的讨论。
4.材料二认为AI对传统文科的冲击实则是“‘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契机”,请结合文本简述这一观点的依据。(5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请谈谈AI的发展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8岁出门远行
余华
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过了很久。有人骑着车子来了,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那五个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