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70字。
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
1.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2.考查范围:必修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暴力是一种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他人进行肆意人身攻击的狂热盲从行为。相比于传统暴力所造成的物理伤害,网络暴力主要通过线上的言语攻击、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诽谤等形式,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
网络暴力的发生固然与互联网技术特征有关联,但问题根源,还在于每一个“口无遮拦”的个体。其中,很多施暴者尚未建立起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特别是那些还未步入社会的中小学生。
网暴群体时不时出现未成年人的身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触网时间越来越早、上网率更高。2022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普及率(73%),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率,反映出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职能部门防范青少年网暴风险的难度。
另一个原因在于,真正的网络实名制还没有推行。哲学家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络暴力是匿名的,这也正是它的威力所在。姓名与尊重如影随形,因为姓名是认可的基础,认可总是指名道姓的。虽然现在需要输入手机号才能注册社交媒体账号,并且账号会实时显示IP属地信息,但网民在实际使用时,依然是以匿名状态为主。网络的匿名性导致网暴受害者的维权程序更为复杂,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施暴者。
此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欠缺,导致一些人误以为可以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意发言。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评估、批判和创造等能力。如今,我们身处媒介化社会之中,许多互联网平台遵循“流量为王”的信息传播逻辑,这也诱导了青少年接触或者发布这些“唯流量”的网络暴力语言,从而使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
(摘编自黄骏《网暴“面具”背后,可能是缺乏媒介素养的孩子》)
材料二:
教育中正确使用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化设备能够大大提升教育效果,目前网络学习方式也是青少年学习交流辅助阵地,为此,让青少年对媒介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很有必要,促使青少年正确处理社会、媒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媒介内容而言,传播角度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为此教育机构还需要合理使用媒介引导青少年思想,使其成为媒介“主人”,而不是跟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成年人在2022年后半年内的上网率显著普及率,如此高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防范青少年网暴风险的难度。
B. 不同的人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评估、批判和创造等能力不同,这体现出人们对媒体不同的认知,以及不同的媒介素养。
C. 网络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教育中正确使用数字化设备能够提升教育效果,指导络很有必要。
D. 为青少年使用网络媒介提供好的应用环境,是网络媒介监管的一个应有之义,也是降低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触网时间早、媒介素养教育欠缺等原因,使得未成年人时常成为网暴群体的一部分。
B. 姓名是认可 基础,网民在使用网络时以匿名状态为主,说明他们对网络安全并不认可。
C.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将媒介素养渗透到课堂和实践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最大作用。
D. 即使没有事实依据,青少年也完全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产生媒介思维,进而提升媒介素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下定义的形式引出“网络暴力”的概念,指出其危害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网暴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B. 材料一第四段引用韩炳哲的观点,意在说明“匿名”对网络环境造成的影响,暗含推行真正的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
C. 材料二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因果论证阐明论点,各部分都是先从理论上指出原因,然后结合实践得出结论。
D. 材料二从教育机构、家庭、社会、青少年自身、网络监管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提升媒介素养的解决办法。
4.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下列图表(引发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为可以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意发言等错误的言论自由观,是引发青少年网络暴力最主要的原因。
B. 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找到施暴者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
C. 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是网暴的一大诱因,青少年要仔细甄别网络信息,思考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D. 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并充分尊重他们在网络上表达的需要,能有效遏制网暴。
5. 作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觉醒年代(节选)
(画外音)威尔逊的介入,暂时阻碍了日本谋求山东权益计划的推进,但在意大利总理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二天,日本代表牧野伸显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并退出巴黎和会,形势急转直下。
(巴黎 吕特蒂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