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274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页,共八道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试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I卷
一、(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暮春 清明风俗
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江南的暮春习俗像是在彷徨中寻找着什么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
《孝经纬》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浊气在作怪,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三月初三取枸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
修禊,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著名的兰亭雅集。当日,王羲之与众名士相聚曲水之畔,三杯两盏之后,他联想到战争的频繁与生命之脆弱,感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
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介子推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传说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推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
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迎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极乐世界。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则留于墓中,享受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
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礼记》载,曾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孔子回答:“向墓而为坛,以时祭!”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
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
隋唐统一后,上巳逐渐变成了春游节。《剧谈录》载:“开元中,上巳节赐宴臣僚,会于曲江山亭,恩赐教坊声乐,池中备彩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这种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宋代时,官方规定三个“黄金周”,冬
1. 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固不可以敌大
B. 向墓而为壇,以时祭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 池中备彩舟数只 前人之述备矣
D. 填塞都门 以塞忠谏之路也
2. 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B. 子推/怒而去
C. 上巳节/赐宴臣僚 D. 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3. 下列对《寒食野望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生动说明了唐朝时期寒食时节祭扫先人坟墓、凭吊逝者的风俗已经盛行。
B. 诗中有乌啼鹊噪人哭的悲声,也有催人泪下的景致,营造了凄凉悲惨的氛围。
C. “垒垒”“冥冥”“萧萧”等叠词的使用,使描绘的景色更形象,富有艺术魅力。
D. 末两句诗,九泉之下的先人哭泣,世上的亲人却听不见,道尽了生死离别之痛。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魏晋以后清明节和上巳节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
B. 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的冷食,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C. 春秋时期,贵族和庶民均可以建家庙和坟冢祭祀祖先
D. 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巳的传统。
5. 结合材料,说说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固”,本来。句意: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小的本来就打不过大的。
B.相同。“时”,季节,时节。句意:对着墓建立一个祭坛,并在适当的时节进行祭祀活动。/百亩的耕地,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
C.不同。“备”,准备。/详尽。句意:在池中准备了很多只彩舟。/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D.相同。“塞”,堵塞。句意:都门外堵满了人。/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故选D。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①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