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18 22:47: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065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4小题,15分)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约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º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º到60º之间的西风带,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北纬30º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º到60º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
  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
  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
  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
  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
  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萌发
  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
  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体现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
  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小题,17分)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