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测高一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56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测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7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当代考古学理论众多,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考古学是通过研究考古材料(物)来了解古代社会(人)的一门学科。其核心任务可以简称为“透物见人”。如果用这一宗旨来衡量当代考古学理论,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同属于“透物见人”的研究过程,处在不同层次之中,并相互关联。我们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伟人的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
B.当代众多考古学理论可以说同属于“透物见人”的研究过程,其关系为“分层关联”。
C.在通过考古材料去推导古代社会之前,若把所有材料同等对待,就可能无法去伪存真。
D.文化考古继承了文化历史考古等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关注,它也是联系古今的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开放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理论观点未必能给中国考古学理论助力,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C.考古学理论的第五层次会影响下层理论的选择,比较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理论。
D.研究者要具有理论提炼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是必要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B.《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C.邓小平说:“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D.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反向创新”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值得大力发扬的经验。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经验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构建中国考古学理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者雪樵
凯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
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
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
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
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
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