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6630字。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
在此,有必要先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山水文化。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据钱钟书的观点,则始于汉末。魏晋时期,随着精神领域崇尚自然的玄学之风盛行,以及物质领域大庄园的兴起,山水自然开始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山水诗、山水画逐渐兴盛起来。在山水诗方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川焕绮、林籁结响从此全面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在刘勰之前,也出现有“以山喻文”的现象,陆机在《文赋》中就以“石韫玉而山晖”论作文利害关键。但总的来说,在刘勰之前,“以山喻文”还只是偶尔涉及。只有到了《文心雕龙》,“以山喻文”的思维与言说方式才发展得比较全面、深入。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来没有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作家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例如,《原道篇》中以“山川焕绮”探文章自然大道;《宗经篇》中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喻经典的深广影响,以“仰山而铸铜”喻经典海纳百川的精神;《辨骚篇》中以“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比楚骚描写自然之美妙,以“吟讽者衔其山川”喻不同读者从楚骚中看到不同的内容,以“山川无极”拟屈原山高水长的思想情感等等。其中又生发出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峻”“崇”“密”“疏”等。如《宗经篇》提出的“枝叶峻茂”,《明诗篇》提出的“崇盛亡机之谈”,都是把文学艺术拟山化的暗喻。这一言说方式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话语深层结构当中,人们甚至已经习焉不察了。
(摘编自《从“仁者乐山”到〈文心雕龙〉“以山喻文”》)
材料二:
自然山水在唐诗文作家笔下,已广泛成为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清王国维进而论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而写景抒情则借山水之景以表达内心意志,是诗人抵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桥梁。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其笔下的瀑布从万丈高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下成为“红泉”,灿若彩虹。张九龄时为唐王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笔下的庐山瀑布也表现为傲然之个性,雍容之气度,体现出独特的人格意志。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影响下,山水文化开始兴盛并走向独立,从而出现了大量“以山喻文”的现象。
B. 在作者看来,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在汉末以前的时代,人们并未将其当做自觉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时期才有所改观。
C. 同为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与《朝发白帝城》表现出的情致有着很大不同,乃因作者当时所处的人生境遇及心态不同。
D. 如果苏轼初到黄州时不曾与定惠院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他的山水诗作中应该就不会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峻”“崇”“密”等概念,旨在证明“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的观点。
B. 材料二将张九龄笔下的庐山瀑布和李白所写的庐山瀑布作对比,是为了证明张九龄的诗比李白更多一份雍容的气度。
C. 材料三采用并列结构,主要论证了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透过这些特色可见诗人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旷达情怀。
D. 上述三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或举例、或引用,说理清晰,内容充实,读者可从中看出山水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学批评可“以山喻文”这一观点的是( )
A. 方苞评司马迁《报任安书》云:“如山之出云,如水之赴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B. 刘大櫆评价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云:“寥寥数言,而文势如悬崖断堑,于此见介甫笔力。”
C.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 刘熙载评柳宗元云:“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迴。”
4. 上述三则材料都涉及“山水”与“文学”的关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 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思想家洪应明说:“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古代诗人常登高望远,并借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请以杜甫晚年时期的诗作《登高》为例,简要分析诗人的眼前景和心中情。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山水文化开始兴盛并走向独立”错,根据原文“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可知,走向独立的的不是山水文化而是文学。
B.“在作者看来”错,根据原文“山川自然自古就存在,但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据钱钟书的观点,则始于汉末。魏晋时期,……山水自然开始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可知,此处所说的不是作者“看来”的观点,而是作者引述钱钟书的观点。
D.“他的山水诗作中应该就不会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来”错,根据原文“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四川广泛传播,其母程氏笃信佛教。苏轼早年游宦,常与僧人交往”可知,苏轼在来黄州之前已经接触佛教了,其初到黄州于定惠院与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是其山水诗逐渐显现“禅趣”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水蒲桃①的迁徙
王溱
我就是那棵水蒲桃。
我伫立在河涌②边一家小餐馆的后门处,距河涌5.2米。5.2米太远了。我的根一直在悄悄朝水的方向延伸,迁徙。我坚信吸饱了水的壮硕根系足以拖动我笨重的躯干。一年,十年,或者百年,总有一天我可以匍匐于水面,看水蟑螂傻头傻脑地蹬腿兜圈,看水草顽皮地借着微波轻挠石头,看有情人对着涟漪中的倒影想心事……水是归宿。我名字里的“水”字绝非空穴来风。
经营餐馆的是一对小夫妻——阿强和阿莲。
阿莲时常在后门旁择菜洗菜,动作麻溜,几分钟就可以把几大桶的青菜择好洗好。阿强偶尔也会出现在后门外,割鱼。他的刀很快,鱼头与鱼身分离时,鱼自己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