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一新生入学学业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610字。
四川省达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一新生入学学业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满山都是人,满山不见人”——这十个字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灵魂。图片上这两行字迹潦草却力道千钧,旁边还散落着“勿忘自耻”“写非自强”等只言片语,像是从某个疲惫旅人的笔记本上撕下的一页。中国移动的信号标志与时间显示提醒我们,这困惑诞生于数字时代的某个具体时刻,却又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拥挤的世界。城市里摩天大楼如森林般密集,街道上人流如织;网络上信息如洪水般汹涌,社交平台上众声喧哗;地铁车厢里人们摩肩接踵,却各自低头凝视着手中发光的方寸屏幕。“满山都是人”——这描述再准确不过了。据统计,全球人口已突破八十亿,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60%,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在虚拟空间里“相遇”。我们从未如此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物理上或数字上。
然而,“满山不见人”的悖论也随之而来。在最为拥挤的地方,我们却体验着最深刻的孤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这句话在今天的语境下显得尤为贴切。我们学会了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习惯了在社交媒体的点赞中寻找认同,却失去了真实连接的能力。那些擦肩而过的面孔,不过是模糊的背景;那些朋友圈里的“朋友”,大多只是数据列表上的一个名字。人的形象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却在质量上稀薄如纸。
这种“人满为患”与“人迹罕至”并存的现象,根源在于现代生活对人际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曾警告过工业时代人的异化,而今天,我们面临着数字时代的新型异化。人际关系被简化为数据的交换,情感互动被量化为点赞和转发,深度交流被碎片化的表情包所替代。法国哲学家福柯所描述的“规训社会”在今天演变为“数字全景监狱”,我们既是囚徒又是狱卒,既监视他人又被他人监视。在这样的环境中,真实的自我被层层包裹,最终连自己都难以辨认。
更为吊诡的是,这种人际关系的空洞化恰恰源于我们对连接的过度追求。我们害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担心遗漏任何一个社交机会,于是不断地刷新、滑动、点击,陷入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所说的“孤独在一起”的困境。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预言的“技术座架”已经将我们框定在一个看似自由实则束缚的数字牢笼中。我们以为自己在主动连接世界,实则是被算法和流量被动地推来搡去。
“勿忘自耻”“写非自强”这些零散的短语,或许正是对这种状态的微弱反抗。耻感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思;自强则是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连接始于与自我的和解。鲁迅先生曾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今天,我们需要在数字的喧嚣中找回沉默的能力,在人群的拥挤中重建独处的勇气。
如何破解“满山都是人,满山不见人”的困局?答案或许就藏在问题本身——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看见”的艺术。看见不仅是视觉的感知,更是心灵的关注。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当我们放下手机,抬起头来,用全部的注意力去倾听一个人的声音,观察一个表情的变化,感受一次握手的温度,我们才开始真正地“看见”他人。
这种看见需要勇气,也需要练习。它意味着我们要抵抗即时满足的诱惑,放弃肤浅互动的便利,承受深度连接可能带来的伤害与责任。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满山都是人”的假象中走出,在“满山不见人”的荒芜中重新发现彼此。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今天,这距离或许可以重新表述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而是我们明明相连,却依然孤独。”
当那张随手记下的纸片最终被揉皱丢弃,上面的文字却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满山都是人,满山不见人”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诊断,也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数字洪流中保持人性的温度,在信息爆炸中守护心灵的深度,或许是这个时代最为珍贵也最为艰难的艺术。
毕竟,山还是那座山,变的是我们的眼睛。
(摘编自Deepseek文章《满山都是人,满山不见人》)
文本二:
我们生活在一种矛盾的连接状态中:从未如此紧密相连,又从未如此彻底孤独。孩子们在生日派对上各自玩着手机;夫妻躺在床上背对背刷社交媒体;学生们在课堂上偷偷查看消息。我们牺牲了面对面的对话,换取这种新的连接方式——它让我们感到被关注,却不被真正看见。这就是我所说的“孤独在一起”。
(摘编自特克尔文章
1. 下列对“满山都是人,满山不见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现象
B. 反映了数字时代人们物理距离近而心理距离远的矛盾
C. 暗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社会问题
D. 揭示了虚拟社交繁荣下真实人际互动的匮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全景监狱”是指社交媒体对用户数据的全面监控
B. 现代人的孤独感主要源于城市化带来的居住方式改变
C.“孤独在一起”现象表明人们更倾向于线上社交而非面对面交流
D. 文中引用《小王子》是为了说明数字技术使人丧失了想象力
3. 结合文本,最能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应当限制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改善人际关系
B. 要在数字时代重新建立真实的人际连接
C. 现代社会的孤独感是无法避免的时代病症
D. 技术进步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4.如何理解“山还是那座山,变的是我们的眼睛”的深层含义?(4分)
5.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既是囚徒又是狱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陵冬佚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南京,寒风刺骨。周明远站在教室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他今年三十四岁,是南京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面容清瘦,眉宇间总带着几分书卷气。
“周老师,我们还要继续上课吗?”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周明远转过身,看着教室里仅剩的五个学生。他们中最小的才七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