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31题,约994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必修上)模块考试(试题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以下散文,完成1—3题。(共12分)
鱼和书
木心
渔民的目的物是鱼,门前的沙滩上,铺晒着巨网,阳光直照,生活清闲得多了,用机动船作业,英国的渔民都这样。东南部苏佛克郡(Suffolk),位于北海的奥尔德堡之滨,是渔民村。
行不多时,就进城了,那些神色不定的游客,见之心烦,全靠本地居民的蔼蔼晏晏,使这里显得可以小住一周。空气似乎特别清新,夏天的傍晚……黄昏……静谧的氛围层层深去。倘若置身酒吧,烟雾醇气弥漫,好像要快乐就得这个样子。中国的“哈尔滨”,这个名字的意译是“晒网场”,也多渔网,也流行抽烟饮酒。中国的北方大都吃粗粮,怎么办呢,啤酒是液体面包,反正我停不了几天。
推门,一进入便想回身——里面暗,乱,那沉甸甸的闷热更其摈人——我是退出来了。如此三进三退,除非不欲以啤酒充饥,否则就得在第四家进而不退。
在第四家找了一张临窗的小板桌,后窗,窗外污黑的杂物堆得只露一块手掌般大的天空。夏日正午,这酒店好比蒸笼烤箱——我也许会死在哈尔滨。
要了一公升啤酒,一碟炸青蛙,别的就只有超乎想像的烙饼,铁饼。青蛙本来瘠小,油炸后,无肉可啃——又想走了。除非立即离开哈尔滨,而要办的事没办完。
看别人,另一角的少妇,碗中想必是白干,轻轻端起,啜呷有声……扯点儿烙饼,孜孜咀嚼,却已咽落——确实是绝妙的示范,大意是:您也应当如此。
奇怪的是我竟徐徐顺从她的无声之谏,开始喝啤酒,啃青蛙腿——感觉自己在履行一项德行。哈尔滨还有些灰色的楼房,屏风般列在一起,前面便是空空的黄沙地,楼房的外墙上,宛如鹰架,构着黑铁的露天扶梯,曲曲折折,好像很幸福,晾满衣裳,飘得很厉害。
半公升啤酒入肚,饥饿已止,蓦然惊喜,木窗外,堆着杂物,毕竟有空隙,风吹进来,小的,碎的凉风,也一丝丝,一阵阵,坐在这里是可以的,风这样吹我,有风这样吹,我能坐下去,喝下去,刚来时就是这样的,感觉不到罢了,幸亏听顺那女人的谏言,饿已止,汗将收尽,青蛙的腿连骨嚼就是,有威的肉味,油炸的焦香,杂物的空隙,不止一块手掌般大的蓝天,另有更小的三角、菱形、好几块蓝天,风是这样吹进来——所以我坐在苏佛克郡的酒吧中,烟雾醇气弥漫,我能比三十年前沦落哈尔滨时要老练镇定得多了,可以取代那个中国北方的少妇而为别人示范、进谏。
文学也是这样,很闷人……尤其在儿时,翻到全是字的书,但是昨天巴士海峡来的越洋电话说:“您的文集编校完了,将正式付印,发现缺一篇序言。”“非要序言不可吗。”
“文集是幢房子,序言是扇门!”我笑道:“序言写到一半,明天可以寄出。”
文学是由一个个字串成一行行排成一段段的手工制品,我的写作尤其杂乱不堪——啤酒喝到半公升之后,才发觉得有小的碎的凉风从几个空隙中吹进来,除了最先看到的一块手掌般大的蓝天,还有更小的好几块,北方干旱的夏日的晴空,明净的淡青,近似婴儿的眼白,在污秽的黑而乱的杂物堆之外——我自己不忧愁,自己已经有些像曲曲折折的露天铁梯那种幸福的样子,别人是否肯屈尊坐落在临窗的小板桌之一边,是否愿向那独自呷酒扯烙饼的女人借鉴——杂乱的文字,总也有不期然而然的空隙,容或青穹可露,凉飓可逸……写作者和阅读者是一个人,怎会是两个人呢,是一个人。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哈尔滨”这个名字有“晒网场”的意思,作者因此从苏福克郡的旅行联想到自己三十年前在哈尔滨的经历。
B.作家以“感觉自己在履行一项德行”评价自己在小酒馆中吃东西的体验,呈现出作家勉为其难、无可奈何的心态。
C.作家声称自己会“死在苏福克郡”,皆因他在此地可以享受自由、清静的生活,不必再以文字堆成文学。
D.“鱼”和“书”是本文重要的形象。它们分别意味着普通人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和作家复杂的体验总结。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生活画面,并将它们频繁转换、直接拼接,以此呈现出作家独特的创作感受,读来别致、新奇。
B、本文的标点符号运用非常特别。例如文章表达不同层次的意思时,多用逗号连缀,强迫读者跟随作者的心理节奏思考体会。行文灵动自由。
C.作者笔下的炸鱼“块儿大,鲜美热辣”,与哈尔滨的炸青蛙构成对比,实则隐喻暂离文学创作的生活让人感到畅快、开心。
D.本文善用比喻的手法创作。或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作废墟,或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比作哈尔滨小酒馆,文章因此读来形象、有趣。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我”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历经怎样的转变?(6分)
(二)阅读以下论述类文本,完成4—7题。(共13分)
(一)
传染性疫病已经改变而且仍将继续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因传染性疫病致死的人数占全球每年死亡人数的25%。因此,传染性疫病的出现和流行必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在历史上的许多社会中,民族、族裔或宗教背景与多数族群不同的群体,被指控传播细菌或病毒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种疫病传播的通俗理论通常基于不正确的风险认知和既存的社会偏见,从而导致了疫病命名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