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910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1958年,苏联汉学家费什曼出版了一本专著《李白生平与创作》,认为李白的世界观和创作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接受道家思想,认为道家哲学是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的途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命运有一种责任感,想用自己的才华造福于人民。”李白的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疾苦,因而他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白的天才表现,指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这种卓越的想象力使他的诗才超越了所有其他唐代诗人。持此观点的,有法国学者路易??拉卢瓦、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
谈到这一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机杼独见,他说:批评家和传记家经常讨论李白对道教的倾心,特别是他对神仙的崇拜。李白结交著名的道教人物,接受初级的道箓,有时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的了解,这在大多数人那里是罕见的。玄宗对道教的扶植,使它成为宫廷宠臣的迷人捷径,李白走的正是这条路。李白从未参加进士考试,也从未表示在这方面有何兴趣,似乎也不可能为获得必不可少的引荐而努力。即使他参加考试也极不可能通过,因为要想成功通过这条指向恩宠的标准“文学”之路,就必须结合社会和教育的有利因素。与王维相比,李白更算不上是宗教诗人:他所深切关注的,既不是道家的宇宙法则,也不是道教炼丹术的原始科学。对于李白来说,神仙不过是驰骋幻想的对象和释放想象力的工具。他们的异常与李白个人的异常感觉相应:“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正好解释了李白想象力生发的深层次原因。宇文所安还指出,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
(摘缩自谭夏阳《李白来到旧金山————中国古诗的异域新生》)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 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 而苏东坡呢? 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 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 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 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 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灭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饮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摘编自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指出李白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因其反映了时代生活以及人民的愿望和疾苦。
B.西方学者均认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
C.宇文所安认为和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李白的诗歌最能突出诗人的个性,也最受读者喜欢。
D.李白的一生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其根源是对于充满约束、痛苦、罪恶的人世,他无力反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玄宗对道教的扶植,可能是李白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了解、对道教倾心的重要原因。
B.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即触犯天条被罚到人间的仙人,这与苏东坡的“仙人”气质不同。
C.材料一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述了李白在诗文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个性表达。
D.两则材料均提到李白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但材料二对此论证更充分。
3.朱自清认为“王维仕隐两得”,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项是(2分)
A.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B.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C.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王维《早秋山中作》)
D.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4.有人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虽然记叙的是梦境的内容,但无疑是清醒时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