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9850字。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总分150分
3、试卷页数12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②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③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到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④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贫困情况下的平等不具正当性,而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者越来越少,富者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
B. 法兰克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不平等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 满足感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感递减,是很不实际的。
D. 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具有一致性。
B. 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 法兰克福不认同平等具有道德正当性,因此,他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
D. 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往往有害,但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是有意义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帕累托最优: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B. 马斯洛理论:一个人满足了较低水平的需求,然后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C. 贝勃定律:当一个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D.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一特定行动越是得到报酬,他就越有可能再次进行类似行动。
4. 第⑤段围绕“平等转化为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
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山兄弟
卞毓方
天生一个小可怜。貌似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但头顶光光,一毛不生。眼皮耷拉,遮住瞳仁,仅仅露出一条缝,乡人形容是用芦柴篾子划的。个头矮小,六七岁了,看上去只有三四岁,走路倒蛮快,落地无声,穿檐过屋如风,状如小老鼠。衣服嘛,衫不像衫,裤不像裤,是他娘捡邻家孩子穿剩的破烂。老家是阜宁陈良,三岁时,也就是1953年,随父母搬来合德。都说这是新兴的镇子,有奔头,有发展,没承想四岁那年,父亲患食管癌病逝,撇下他和十二岁的哥哥、三十出头的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