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30字。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有效进入现代诗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題。
②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体,颇有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点。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一以当十”,甚至“一以当百”。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知识”,它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用布罗茨基的说法,就是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不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③单单是一份诗歌术语清单: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隐喻、换喻、畸联、反讽、戏剧性、变形、徘谐、空白、密度、戏拟、镶嵌……单单是这些必备的基础话语,就够你大大劳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复杂一些的怎么办?
④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相当匮乏,孙绍振教授曾严声批评道:“有多少人能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就是硬撑着进入,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顾左右言他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装腔作势,借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以吓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由此他引申说:微观分析才是过硬工夫,其特点就是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
⑤那么,怎样进入现代诗,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呢?
⑥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
⑦众所周知,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文学主张之一。具体地说,“细读”是一种“细致的诠释”,不主张引入包括作者在内的“外部因素”,仅仅针对语言、结构、修辞、音韵等文本内部问题。它提倡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重视语境与语义分析,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挖掘词语的意象组织(选择、搭配、隐显程度),探究上下文关系及言外之意等,这样一来,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
⑧现代诗歌当然不要求像古诗那样字字落实,许多时候做大体把握就行,这样反而能留下更多“后理解”空间和格式塔未完型,未尝不是件好事。施蛰存先生曾经有个意见代表许多人的看法,他认为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读诗不要刨根问底,只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行了。他强调“解诗”的原初感觉。
⑨蒋述作先生则在古今文论交融点上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做整体的艺术把握,即把艺术看作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有机整体,以生命感受生命。二是以喻象的方式接近对象,喻象方式虽然不是确指的、明晰的评价,但很符合艺术批评“言不尽意”与形象思维的特点。三是于会心处画龙点晴,道出精髓,点到枢机处。以此来光扬我们老祖宗的遗产。在本质上,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严谨精准中不乏形象化表达,如第二段中“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
B.孙绍振教授严厉批评了只重视宏观研究而不能真正进入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的现象。他认为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比宏观分析更重要。
C.施蛰存先生强调重视“解诗”的原初感觉,因此不需要对现代诗歌字字落实,只需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能真正有效进入现代诗歌。
D.蒋述作先生认为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心灵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这与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主张“文本细读”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2.下列对《就是那一只蟋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第二小节从纵向方面着手,写吟咏蟋蟀的历史悠久;第三小节则从横向方面,说明蟋蟀活动空间很大,把有着深重灾难的中国人都连在一起了。
B.第五小节中,“单调”是主观的感受,“谐和”是客观的存在,二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蟋蟀单调的叫声与乡愁者的思绪一合拍就再谐和不过了。
C.从形式上看,每小节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开头,形成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效果,强调了由蟋蟀而引发的深沉浓厚的感情。
D.末尾两句反复用了四个“中国人”,强调同为中国人,他们的“心态”“感应”也是共通的,这是“吟些什么”与“想些什么”你我能猜到的根本原因。
3.以下选项最能证明施蛰存先生的观点的是(3分)( )
A.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袁枚《随园诗话》)
B.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王隆刘道士》)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5. 文章结尾说,真正进入诗歌内部的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的本体性要素,而且要一眼中的。阅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后,一眼“感应”到的就是作者反复吟哦的“蟋蟀”;阅读闻一多的《红烛》,首先“感应”到的也是作者反复赞美的“红烛”。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要概括《就是那一只蟋蟀》与闻一多先生《红烛》在意象运用上的共同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少 男
刘庆邦
①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②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