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710字。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试卷考生自己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只因为在手机上多看了一眼,从此阅读内容越跑越偏,这大概是当下不少人挥之不去的困扰。的确,凭借智能算法推荐和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捕捉,平台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匹配并进行个性化推送,大大提升了信息分发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断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们的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资讯获取渠道单一,容易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不断强化固有偏见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之间造成认知撕裂和对立,最终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
当下舆论普遍倾向于将“信息茧房”效应归咎于算法,但实际上这有失偏颇。“信息茧房”理论由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信息体系个人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与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偏食是人的本性,受众往往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与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法只是让这一选择变得简单,且容易被我们明显地“看见”和感知,做出信息选择的终究是用户自己。
显然,受困于“信息茧房”,不应只简单“甩锅”于算法,这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和忽视。对于青少年群体更是如此,成年人都难以走出自己的“知识同温层”和“认知舒适区”,更何况自控能力差、更容易沉迷且对内容缺乏鉴别力的未成年人。当然,这么说不代表为算法开脱,提供算法的平台、企业以及监管方有责任做得更好,引导科技通向“善”途。比如,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对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推出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措施,引导受众提高素养而不是一味讨好用户,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管也必不可少。
但归根结底,算法只是一种工具,提供算法的平台、企业以及监管方也都是外部因素,“破茧而出”的只能是自己。青少年要加强获得、分析、辨别信息内容的能力,理解和接受不同的外界声音,敢于直面和辨析不同观点,能够冷静、理性思考问题。只有主动作为,走出舒适区去拥抱更丰富、更多元的信息,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家长无疑是第一责任人。家长要做好榜样,不仅要改变“机不离手”的习惯,更要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内容的能力,避免青少年被网络算法绑架;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心,与孩子一起阅读、游玩、交流,以更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思考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社会也要形成合力,多方配合加强教育,从价值引导、内容生产等多角度切入,如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提供更多科学、多元的优质知识服务等,合力打破青少年群体的“信息茧房”困境。
(摘编自《受困于“信息茧房”,“甩锅”算法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
材料二:
互联网平台,无论是腾讯、阿里、头条,还是谷歌、苹果等,只有扩大流量,才能让每家平台下辖的内容服务、商业应用获益,平台经济才能有效运转。
所以,平台变得越来越不敢“冒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智能算法推荐和平台对用户使用习惯的精准捕捉。
B.“信息茧房”概念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信息体系个人化是其显著特征。
C.学会分析、辨别信息,懂得冷静、理性思考问题,才能够有效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D.与我国相比,法、德、美等国家对网站、社交平台的作用的认识更明确,监管要求更高。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平台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注定了个性化推送难以杜绝,“信息茧房”这一现象还可能会长时间存在。
B.平台推荐内容基于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捕捉,原本可以称作“善意”,但客观上却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失衡。
C.明星艺人A的粉丝在A卷入极具争议的事件时接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相关信息,其中可能已经过滤了令其反感的内容。
D.我们应当鼓励网站平台创作高品质的主旋律内容,并加大推送比例,让用户能够获得更高质量、更多类别的信息。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困于“信息茧房”表现的一项是(3分)
A.某网民打开一新闻聚合类客户端,APP跳出本地新闻,他继续饶有兴致地关注前几天发生在老城区的热点事件的进展。
B.某主妇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件衣服后,发现网站首页弹出了很多与此衣服相似的推荐链接,点击进去又买了好几件。
C.某青年爱好旅游,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他人分享的精彩旅游视频,她的手机应用打开几乎都是这一方面的内容。
D.某学生对明清散文非常感兴趣,经常登录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他据此写出了一篇研究性报告。
4.要让青少年走出“信息茧房”,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妈的笛子情
罗菲
“儿子,给老妈买支笛子吧,原来有一支搬家时忘拿了。”晚饭后,家庭群里弹出了老妈的话。
“行啊,老妈,没问题。”老哥秒回。
“老妈,这是在寻找青春的影子吗?”我插话。
“可不是嘛,年轻时妈妈还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笛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