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12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百余年,形式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在创作实践中,部分诗人缺乏形式意识的自觉,无视汉语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以致诗歌语言散漫随意,纯属散文语句的分行排列。
新诗的形式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调适以改变当下困境?其实,若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各自优势相结合而建立一种新的诗体,或许可缓解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
对于这种诗体,林庚先生曾经进行过实验,并命名为“自然诗”。在他看来,虽然冲开旧诗的约束后获得一些新的进展,但在此新进展中“一切是尖锐的,若一直沿此尖锐、深入而偏激的方式发展下去则会“陷于‘狭’的趋势”。因而林庚尝试构建一种将“许多深入的进展连贯起来,使它全面发展”的一种“广漠的自然的诗体”。由此可见,然而他后来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又因迷恋格律的“不祥魅力”而陷入“新格律体”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由此导致“自然诗”理想的最终破产。
事实上,“自然诗”作为一种规避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弊端而整合二者优势的一种新诗体,有分行、跨行形式而无固定诗型,既不似自由诗般无节制地放任自由,亦不似格律诗般过分限制自由,不失为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至于如何重启和建构“自然诗”,新诗需要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展开。在内形式层面上,新诗需要构建自然的节调和韵,因为节调和韵可构建音乐性,而音乐性是诗之为诗而非其他文体的重要标识性特征。
鲁迅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指出新诗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节调”和“韵”,因此他提出“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要押韵而又自然”,而非外在的形体和样式。鲁迅关于形式的观点可简括为“自然节韵”,此为古今诗歌的相通质素。
从新诗诞生以来的各种经典作品观之,新诗构建“自然节韵”并不难,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错误》等新诗经典均未设固定“诗型”,注意情绪节奏和字词节奏的节奏美,使用复沓、回环等手法形成的旋律美三方面。而实现此“三美”的前提是必须“自然”。由此而言,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缺一不可。因此,新诗首先要押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新诗应构建“节奏”,使诗句在抑扬顿挫中显出铿锵和谐,由此表现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此外,如同芭蕾舞的舞步具有一定的规则,新诗同样如此,但内在的诗歌规则和技法不能缺少,应援用复沓、排比和对偶等修辞形成旋律美。新诗虽为自由诗,音韵、节奏和旋律是新诗的形式边界,属于新诗不同于其他文体类别的标识性特征。换言之,但不能缺少自然节韵。
在外在的形体、体式构成的“外形式”建设方面,“自然诗”亦应遵循“自然”要求。新诗属于自由诗,追求自由精神,因而任何诗型都难以广泛流通。
事实上,“分行”是新诗外在形体上的唯一特征。正如诗评家吴思敬指出,“分行”是自由诗的最后一条底线。“分行”是指诗句与诗句间短暂的停留与间隔,却蕴蓄着节奏的停顿、诗情的跳跃、语气的过渡、主旨的凸显、内容的强调,行与行之间则因空间的短暂间隔而留下值得品味、咀嚼的“空白”,部分当代诗人提倡取消分行的主张有失偏颇,会导致诗与非诗的唯一区别与形式界限消弭模糊。
规避自由诗和格律诗两种诗体缺陷并整合二者优势的“自然诗”值得重启和重视。当下新诗所面临的形式建设困境亟待解决,“自然诗”是其突围的一条可能路径。
(摘编自罗小凤《“自然诗”: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发展历经百年,仍然未能形成一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的形式。
B. 中国新诗的作者一味追求“自由”,忽视诗歌的美学特征,致使诗歌语言散漫。
C. “自然诗”既能规避自由诗和格律诗 弊病,又能综合自由诗与格律诗的优势。
D. 必须在“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三美”,这是重启和建构自然诗的内形式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不仅提出“自然诗”是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还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B. 虽然林庚“自然诗”创作实践没有突破,但其思考仍为新诗形式建设提供了可能。
C. 只要能做到内形式有“自然节韵”、外形式有分行,就能突破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
D. 分行并非简单停顿,它对新诗有重大意义;而有人提倡取消分行的主张有失偏颇。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在突破了旧体诗词的格律之后,因为追求绝对的自由,导致个别诗作在形式上自由松散。
B. 梁宗岱在《诗与真》中说:“形式是一切文艺作品永生的原理,只有形式能够保存精神的经营,因为只有形式能够抵抗时间的侵蚀。”
C. 闻一多作诗十分讲究形式,他以严谨的结构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创造和实践着新诗的格律和形式。
D. 胡适说,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都打破,“不拘格律,首先就要打破形式上的束缚。
4.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请赏析下面这首诗,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自然节韵”的创作要求的。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新诗的作者”错误,原文是“部分诗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是其突围的一条可能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沙果
铁凝
冬天,下午五点天色便显得朦胧了。来牛奶站取奶的左邻右舍,面目模糊地互相打着招呼。
经管这牛奶站的是一位退休老大妈,每天这个时间她按时迎接着奶场的奶车,然后便麻利地把属于各家的塑料奶包,分发到属于各家的位置。这时,她身旁总有一个微胖的白净女孩子很兴奋地帮着忙活。她笑嘻嘻地眯起双眼,摸摸这里,捅捅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