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230字。
2023级高一入学检测试卷
语 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盛夏时节,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组织开展“诗意山水,人间草木”暑假研习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 文学社的同学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有疑问。下列选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是指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类把自己看作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滋养,摸索着宇宙的规律,探寻着生命的智慧。
在这种观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诗歌和文章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王维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刘禹锡借助《陋室铭》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
A. “精髓”的“髓”应读为“suǐ”
B. “妥帖”的“帖”应读为“tiè”
C. “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
D. “闲暇”的“暇”应写为“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正确。
B.有误。“妥帖”的“帖”应读为“tiē”。
C.有误。“颠沛流离”的写法是正确的。
D.有误。“闲暇”的写法是正确的。
故选A。
2. 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了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了曼妙“秀色”。那么,颜色从何而来?其芳名又是何人所取?史料告诉我们:先人们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并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比如,玄色即黎明太阳将出未出时天空的黑里透红;绿沈就是西瓜皮颜色。“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而从中遴选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则是艺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的需要。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A.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
B. 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千百年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C.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
D. 它们不只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3. 民俗社的同学重点探究了人们爱花的原因,并描述了民间的赏花胜景。请你编审、校对他们提供的材料,选出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赏花自古被视为一种雅兴。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不以为然。文人赏花,重在品味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菊花由于岁寒不折、做立风中的秉性,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它枯而不落,与其他花卉迥乎不同,成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象征。
民间赏花习俗由来已久。京城人爱花,每至花期,便邀约三五好友外出赏花。明清时期,随着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赏花的场所也大幅增加。当时的什刹海已是京城家喻户晓的赏荷中心,每年农历六月,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到了秋季,京城再掀赏菊风潮,被色彩点燃的天宁寺最是耐人寻味。
A. 不以为然 B. 迥乎不同 C. 家喻户晓 D. 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