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140字。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村工匠作为扎根乡村、掌握传统技艺、提供当代产品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
传统手艺要薪火不熄,就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唯有实现产品类型与功能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唯有实现制作技艺与工具创新,方能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唯有实现产品形态与包装创新,才能更适应大众化推广与多渠道销售要求。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全面、生动记录和科学分析乡村工匠技艺中的丰富科学原理与技术内涵,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此外,还要探索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为乡村工匠加持的路径与方式,让现代技术为传统技艺插上腾飞的翅膀。
精于工、匠于行的技艺,是乡村工匠的底气与底色,但乡村工匠不应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者,而应是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故土味道的实际产品和具体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提供物质产品,服务田间耕作,满足寻常百姓吃穿住用、农事劳作之需;他们提供文化产品,承载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伦理观念,满足人们对故土乡愁的依恋与想象;他们提供场景产品,以富有韵味的工作过程、制作场景营造充满历史感的生产与生活氛围,构建古今对话,营造大地的家园感,使乡村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满足旅游需求的场景。乡村工匠要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乡村技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提高乡村技艺满足乡村生产、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不断拓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渠道。
乡村工匠的技艺并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而是历史层积下的社会共同财富,除法律框架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外,都可转化为社会共有的公共产品,成为乡里乡亲的共同财富。乡村工匠也只有在带着乡亲实干、领着乡亲致富的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此外,更广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手艺只有实现了产品类型与功能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新需求。
B. 数字化、智慧化和网络化可以为乡村工匠加持,让现代技术推动着传统技艺的发展。
C.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模式、社会文化规范及社群环境。
D. 手工从业者从手艺人到传统非遗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转变,地位由最底层的“工”的阶层得到提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工匠的技艺是历史层积下的社会共同财富,都可转化为社会共有的公共产品。
B. 引领群众、依靠群众能够激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乡村技艺不断创新发展。
C. 虽然如今机器代替手工成为一种趋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手工技艺的价值。
D. 传统技艺承载的知识、习俗等反映了社群调节社会关系的共同观念,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乡村工匠对传统技艺的创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非遗传承人黄惠清利用独创的编织技艺将玉米皮编织出花瓶、坐垫等工艺品。
B. 重庆“大足雕客”农民工杨家胜用电脑编程,巧雕石头。
C.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跳花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风情浓郁。
D. 如今的农村在云锦织造过程中使用数字挑花机。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两则材料都围绕“非遗”进行阐述,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最底层的‘工’的阶层”于文无据,原文为“其处于工’这一阶层,社会地位并不高”,“地位不高”不等于“最底层”。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跟日子讨欢喜
杜官恩 宋红莲
郑老爹喜欢赶街驮些小菜卖,不管是茄子、胡椒、豆豇子,还是丝瓜、黄瓜、胡萝卜。每天只弄一点点,只要每天有卖的。
他老婆说他是骨头贱得喊出了声,喜欢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