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试题(3份)
- 资源简介:
3份。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6 小题,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材料三: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其一)③(明)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③本诗作于诗人谪龙场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2分)
大A言B欺C人D者E使F其G人H资I禀J虽K甚L超M迈N侪O辈P之Q中R有S弗T疾U恶V之W者X乎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2023年高考蓝皮书全国卷标准样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
……
一、2023年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高三三月联考)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①,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诚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诚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梁,指魏国。
1. 请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共四处。(4分)
臣窃A计B君C宫中D积珍宝E狗马F 实外厩G美人H 充下陈I君家J所寡有者乃义耳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