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10 19:07:3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5670字。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 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 《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 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 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 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 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  下列选项, 最 适 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  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啸且徐行
  王春鸣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趴在尘埃里放眼人生,我意难平,却能向谁撒气?也只有杯子、古人和风月这些“静物”了。
  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宝剑藏虚匣,壮志不得用,只有等喝醉了,在无人的暗夜里把灯点起来,举高,抽出剑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为并没有用武之地。
  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读《稼轩长短句》,那些长吁短叹、悲歌怒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