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0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2/28 19:22: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00字。

  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
  以美育人难以一蹴而就,必须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材料二:
  美育与所有教育门类和学科均有联系,但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湖到古希腊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美育思想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育具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
  B. 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
  C. 当前所说的美育之“用”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而是指美在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等非功利层面的意义。
  D. 美育思想在西方历史悠久,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席勒在康德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游戏冲动”意义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钱学森、陈从周、袁隆平等名家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B. 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形成合力,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C. 美育在一个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伴随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迎来了实施美育的大好时机。
  D. 个体因生活、经验等的不同会形成审美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对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   )
  A. 在《短歌行》中,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B. 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C. 在《千里江山图》中,可以领略到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
  D. 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
  4. 作者在文中为何要写到苏轼的《琴诗》?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并没有说它是最重要途径。
  C.“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说明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也是美育之“用”之一。
  D.“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可知,正式提出美育思想的应是德国哲学家席勒。
  故选B。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