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6960字,
高一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苏教版)
【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它地方一律不得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项中词语注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隽(jǜn)秀 抱残守阙 攻讦(ji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草坂(bǎn) 层峦叠嶂 逡(qūn)巡 昙花一现
C.骸骨(hái) 残羹冷灸 命运多舛(chuǎn)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荒冢(zhǒng) 完壁归赵 刎(wěn)颈之交 礼上往来
【参考答案】B(A抱残守缺;C残羹冷炙;D完璧归赵、礼尚往来)
2.下文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 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 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A.不仅 也 又 所以 B.不仅 而且 又 因此
C.不仅 也 更 因此 D.不仅 而且 更 所以
【参考答案】B
3.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相关内容,正确的一组是: ( )
,麦当劳的就餐环境既浪漫又舒服。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 ,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且值得向伙伴们炫耀的事情。
①在一些中国年轻人看来 ②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中国人来说 ③对于儿童来说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参考答案】B
4.选出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A.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夫晋,何厌之有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参考答案】B(被动句。A.宾语前置;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满分48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共12分)
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长篇自叙性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甲金开诚先生讲:“《离骚>所述之‘忧’。概括地说就在于不能通过政治变革以实现其‘美政’理想。”乙这是有相当道理的。他把《离骚》的“主题旋律”定为“忧”是符合作品实际的,也符合历代有识学者的论述。可是他进而分析说:“这种忧患又可分析为二。屈原要在当时的楚国实行变革、实现‘美政’,事实上只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君主(楚怀王)由上而下实行变革(这是主要的),二是集结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扶持,共张声势。”丙他说诗人写作《离骚》时这两方面努力均已失败,“表现为两种忧患形象,就像交响乐中的‘主题旋律’在全篇中反复出现,并在其他内容的陪衬之下多次‘变奏’,谱成全曲”。尽管他承认了诗人深感不得君王信任之“忧”是主要的,可是究竟又把它同深感孤立无援之“忧”定为全诗的“两个‘主题旋律’”,并作为分析“求女、问卜、降神”的创作旨意的立论根据,这在事实上是把两者等同起来了。丁进而认为“牢牢把握这两个‘主题旋律’,乃是通读《离骚》的关键”。恰恰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我同金先生的认识发生了分歧,那么,对于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的认识就分道扬镳了。
战国时代,是“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鉴通论》),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则是政治变革最急剧的时期。他首先以政治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他既“博闻强志”,又“明于治乱”,且有“存君兴国”之“志”(司马迁《屈原列传》)。他企图通过改革国政、修明法度、选举贤能以实现其君圣臣贤的“美政”理想。为达此目的,无论从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来看,还是从屈原身为王族后裔的主管处境来看,他都必须把实现理想的愿望寄托在楚王身上。其次,当然也要培养一批人才,作为国君“良辅”,所以他“滋兰树蕙”,可是要变革现实政治(不管程度多大),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这都会触犯当权贵族既得利益,这就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于是激烈冲突开始了。“党人”在楚王面前进谗,由于楚王昏昧不明,听信谗言,疏远了诗人屈原,毁弃了当初谋国“成言”(“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形势逆转,“党人”得势,诗人当初培养的人才变节,国事日非,“皇舆”急速“败绩”下来。诗人理想破灭,无限忧愤,“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样,诗中抒情主人公、楚王、党人、“兰蕙”(喻诗人培育的人才)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便构成了长诗艺术形象的中心链条。长诗对“美政”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愤基调是通过长诗艺术形象中心链条的复杂关系表现出来的。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文学作品的结构同形象构成紧密相联,尤其全文所论“求女、问卜、降神”问题,又都是《离骚》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正确认识整体结构和诗中“求女、问卜、降神”的命意,必须牢牢抓住长诗艺术形象的构成的中心链条这个关键问题。
(节选自戴志钧的《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问题》)
5.作者在第l段结尾处说“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同金先生的认识发生分歧”,请你具体指出作者不赞同金先生的什么观点?(不超过30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