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一12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7题,约14550字。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一12月考语文试题
五大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本文源于对晚唐诗人杜牧名字的好奇。
风流才子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他的爷爷杜佑是三朝宰相,所著《通典》一书,至今仍是学者们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有人考证,杜氏家族,自晋代杜预之后,一共出过11位宰相,其中包括唐太宗时期的名相杜如晦及杜牧的堂兄杜悰;诗圣杜甫也出身于这一家族。杜甫的名字还好理解:“甫”是男子的美称,所以杜甫字“子美”。可杜牧的长辈为什么要给自家子弟起名“牧”呢?难道是希望他日后在蓝天白云下放牧牛羊吗?
“牧”字的本意是“放牧”,其比喻义有“牧民”与“牧心”。古代统治者把统治百姓称为“牧民”,意思是管理人民就像看管牛羊。《 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本义是跪着的男性奴隶。把百姓当作牛羊,与把百姓当作奴隶,本质上没什么不同。杜牧的长辈是希望自家子弟日后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治国平天下吗?
“牧”者,“养”也。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牧牛图》,就把人心比做牛,把修行者比做牧人,表现了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炼过程。养心殿、养心斋、修养、涵养、教养等汉语词汇,无不传达出同一个信息:我们的一颗心,就像六畜一样,需要精细照料,认真护养。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多强调修身养性。儒家仁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克己修身。因为只有克己修身、温良恭俭让的人,才能更好地施爱于他人;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庸》强调:“修身则道立。”
《孟子》主张,我们要“专心致志”地“求放心”:看护好自己这颗容易放荡走失的良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从而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大丈夫”。
《易经·谦卦》中说: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强调谦卑是自牧的前提。
《尚书》“九德”有“乱而敬”一德,其涵义是:真正的君子,既应该自强不息,德才兼备;更应该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明白自己在茫茫宇宙间的渺小,明白自己在悠悠时间长河里的短暂,从而真正从灵魂深处对人、对天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
荀子提倡 “治气养心”,他曾告诫位极人臣的弟子李斯:“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只有“修己以敬”的“谦谦君子”,才能做到管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哲纷纷强调的“虚心”:先为自己的内心留出足够广阔的空间,再慢慢把正义良知播种其中,精心培育,使其吸天地之精气,纳人间之甘泉,从而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厚德至仁”的果实。
也只有对世界怀有一份深深敬畏的心灵,才有可能真正地悲天悯人,悲死悯生,从而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国家民族、对人类、对自然怀有一份大爱,并为之不断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道家的“无为虚静”,儒家的“克己修身”,佛家的“明心见性”,其目的都是修身养性,其实质都是“克己”二字。 中国几千年的道德体系,其核心也不外乎“克己”二字。“克己”,就是战胜自己;就是控制自己的欲念;就是有些事情自己想做也不能做,有些事情自己不想做也得做。我们爱财,所以要取之有道,知足长乐;而不能见利忘义,贪得无厌。我们好色,所以要“发乎情,止乎礼”,要信守誓言,忠贞不渝;而不能见异思迁,恣意妄为。我们贪玩,所以要发愤图强,专心致志;而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爱抱怨,爱生气,爱愤怒,所以要“制怒”(林则徐语),要心平气和,要多反省自己,要看到他人的优点和世界的光明,感恩他人与天地;而不能任性使气,怨天尤人。
必须强调的是,“克己”是一柄双刃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浩然正气,会让我们肃然起敬。但如果过分强调克制我们的欲念,就必然陷于“存天理,灭人欲”桎梏,既限制我们的开拓、进取、创新,也摧残人性,并最终让我们的道德体系虚伪不堪。
《人权宣言》中说:“所谓自由,就是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从事一切活动。”不损害他人,不损害集体,不损害国家,不损害民族,不损害人类,不损害自然,是现代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也应该是现代人修养、涵养、教养的全部归宿。别人不守规则,不能成为自己也不守规则的借口;别人没有教养,不能成为自己也没有教养的理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和谐社会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节选自安详的老虎博客)
1.下列对“牧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大足石刻的《牧牛图》,表现了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炼过程。
B.《尚书》“九德”中 “乱而敬”的涵义是,即使身处乱世,也应该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明白自己在茫茫宇宙间的渺小,明白自己在悠悠时间长河里的短暂,从而真正从灵魂深处对人、对天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
C.“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所以做人要虚心,要懂得谦卑敬畏,心怀悲悯。
D.“克己” ,就是战胜自己;就是有些事情自己想做也不能做,有些事情自己不想做也得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强调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是为了证明杜牧的父辈不会给他乱起名字。父辈给他起名“牧”字,不是希望杜牧在蓝天白云下放牧牛羊,主要是希望他日后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齐家治国平天下。
B.儒家强调克己修身,是因为只有克己修身、温良恭俭让的人,才能更好地施爱于他人;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懂得反省自己,看到他人的优点和世界的光明,感恩他人,谢天谢地,才不会成为愤青和怨妇。
D.“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强调谦卑是自牧的前提。谦卑者才能虚心进步;懂得敬畏的心灵,因为明白生命在茫茫宇宙间的渺小和在悠悠时间长河里的短暂,才有可能真正地悲天悯人,悲死悯生。
3.根据本文观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道家的“无为虚静”,儒家的“克己修身”,佛家的“明心见性”,其目的都是修身养性,其实质都是克制自己的内心,都属于唯心主义。
B.“修身”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谈“修身”而非“修心”,除了因为避免和“正心”重复用字外,主要是因为重视“知行合一”。人的修养、涵养、教养,最终必然通过身体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显现出来。
C.“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我们受环境影响,不得不跟着闯红灯,是可以理解的。
D.“自牧”是一柄双刃剑:不知克制的心灵会变成魔鬼,过分自制则会陷入专制和封闭的泥潭。自由也是一柄双刃剑:不自由的世界是专制的地狱,罪恶横行;为所欲为的自由必然“损害他人”,也会让人间变成地狱,比如两次世界大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有良、平之奇。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