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扬州中学 李洁
(一)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的方法;学会分析线索并体会线索“背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 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 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 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提到“背影”的句子 “我”当时的的情绪或反应 运用的表达方式 作用
2. 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在哪里流泪 具体描写流泪的句子 流泪的原因 泪中包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 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号秋实。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还冒危险参加二人的追悼会。临终前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仍拒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也曾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了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较高成就的,主要是《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等叙事或写景的抒情性散文。从这类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同学们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写作背景:《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二. 字词(见书)
提醒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漂亮”、“聪明”二词在文中的感情色彩、语境义。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以自己当时的无知来反衬父亲的爱子之情,体现“我”对当时未能理解父亲临行前的细心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的追悔和自责。)
三. 讨论预习作业并整体感知课文
1. 讨论预习题一
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提到“背影”的句子 “我”当时的
情绪或反应 运用的
表达方式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