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初一级语文组 白璇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皇帝的新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习这篇童话故事,我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而言,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学习、分析本文,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则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培养。
另外,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把课本编成课本剧,以演戏的方式重新认识本篇课文,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要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炫耀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人听闻 钦差 附和
赏赐 妥当 裙子 呈报 爵士 御聘 勋章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炫(xuàn)耀:本课指夸耀。
2)称(chèn)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3)滑稽(jī):(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4)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5)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6)随声附和(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7)钦(qīn)差大臣: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8)呈报——报告(上级)。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称 乘 差 漂 更
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情感目标
3、明确童话的深刻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