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36
- 资源简介:
约5250字。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通过梳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分析母亲的言行,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作者对生命态度的转变。
品味文中对菊花的描写,理解其象征意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亲情的感悟和创造性表达。
感悟母爱的伟大,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传承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情感的文化,增强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和坚强品质,感受母爱的深沉。
理解 “好好儿活” 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把握作者从悲观绝望到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转变。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母亲在病重的情况下,依然默默承受痛苦、悉心照顾儿子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结合菊花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它如春雨般细腻,如高山般厚重。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尽了对母爱的感恩;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用质朴而深情的文字,讲述了他与母亲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那份在苦难中愈发深沉的母爱,去体会作者在秋天里的那份特殊怀念。
投影出示:“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 提问:同学们,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母亲在作者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真挚而厚重,每一次书写都饱含着对母亲的崇敬。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磨难,21 岁时因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便与轮椅相伴。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与病痛抗争的漫长岁月里,他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其中,《我与地坛》以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影响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史铁生的作品风格清新质朴,情感深沉,常常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被称为充满深邃意境的 “散文化” 作品。他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他的文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更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力量。
字词积累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侍弄(shì nòng) 捶打(chuí dǎ) 憔悴(qiáo cuì) 絮叨(xù dāo) 诀别(jué bié) 整宿(zhěng xiǔ) 仿膳(fǎng shàn) 沉寂(chén jì) 央求(yāng qiú) 淡雅(dàn yǎ) 高洁(gāo jié) 烂漫(làn màn)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身患重病却依然悉心照顾他、鼓励他。在母亲准备带他去北海看菊花前夕,母亲不幸去世。一年后,作者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领悟到母亲的心愿,决心要 “好好儿活” 的故事。
提问:通读全文,你能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吗? 第一部分(第 1、2 段):写 “我”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身患重病却始终安慰、照顾 “我”。
第二部分(第 3—6 段):描述母亲在准备带 “我” 去北海看菊花前夕,因病去世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