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册语段练习
嘉兴秀州中学 朱瑜冬
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3.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
(2).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案:
1.D 2.C 3.①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用(亡郑)这种方式麻烦您。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勾践灭吴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句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1.选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的一项:
A.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B.三年释其政
C.将免者以告 D.又败之于没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果行 果:果然 B.乃致其众而誓之 致:招集
C.今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 D.欲其旅进旅退 旅:共同
3.下列各句划线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
C.行李之往来
D.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国的父老兄弟好战。
B.勾践深得民心,父老兄弟同仇敌忾,共报国仇。
C.勾践爱好和平,不想报仇。
D.在越国父老兄弟的反复要求下,勾践才勉强同意报仇。
5.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②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答案:
1.D 2.A() 3.B. 4.B
5.①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②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 ,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