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二)
第1卷(选择题共32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案牍 读书 独自 毒草
B.涂改 屠户 图谋 徒弟
C.妒嫉 度量 镀金 肚量
D.金箍 桎梏 枯木 窟窿
【解析】音近、音同字因字义、字形、使用语境均有较大差别,平时人们很少把它们像多音多义字、形似字一样放在一起比较鉴别,也很少把它们进行横向联系,所以判断、区分 起来颇费脑筋,出错率很高。D项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分别是gū、gù、kū、kū,共有三种读音,其中“桎梏”的“梏”平时易误读“kù”,这里把“易读错的字”放在近音词中进 行考查,有一定新意。A项全读“dú”;B项全读“tú”;C项全读“dù”。因C项中的“妒”易错读为“dú”,故本题误选C项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注意。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轶闻 束之高阁 杂杳 循规蹈矩 B.精练 兢兢业业 树阴 横征暴敛
C.座落 作茧自缚 坚忍 出奇致胜 D.赢弱 寥寥无几 赡养 通宵达旦
【解析】C.座一坐,致一制;A.杳一沓; D.赢一赢。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解析】“窜改”意为“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是中性词;“篡改”意为“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是贬义词。由①句语境看,应用贬义词“篡改”合适。“祛除”意为“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祟等)”;“驱除”意为“赶走,除掉”。因②句有“疾病”字样,与“祛除”联系,搭配较合适。根据以上分析,就可排除A、C、D三项,选出B项为正确答案。另外,“融解”意思是“融化”;“溶解”意为一种物质均匀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它需要有“液体”这一条件,而③句中未提供,故用“融解”较妥。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邹明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B.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茕茕孑立,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
C.小鹏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衣,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D.《水浒传》英译本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是《红色阁楼里的梦》,中国读者对此简直不可理喻。
【解析】B.意为孤独,无亲无友。C.意为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而又心爱的东西。D.不是不可理解。
【答案】A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 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他无时无刻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C.如何才能先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D.我校的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市教委的表彰。
【解析】A.删去“多寡”“高低”;C.删去“关键在于”或“起决定作用”;D.暗换主语。
【答案】B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
当面错过了。
B.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C.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范仲淹游晋祠曾赞美说:“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
【解析】本题是考查引号的用法。引号与点号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引用分“引述”和 “局部引述”。国家是这样规定的: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如引用的话在句尾,点号应放在引号之外,作为全句的标点,不属于引文部分。由此可见,D项是独立引述,正确。A项是局部引述,应去掉冒号。B项也是局部引述,最末一个句号放在引号之外。C项也是局部引述,应去掉冒号,句号放在后引号之外。
【答案】D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8分。每小题2分)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及其中央政权是在大规模集体协作从事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社会呢?一些中国学者认为那是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的“奴隶制社会”,另一些中国学者则认为那是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的“封建社会”。各家的界说都自有依据,我们从中西比较的角度,似乎可以说,古代中国社会是“天子——子民社会”,而古代西方,希腊——罗马时代是“城邦——帝国社会”,中世纪则是“领主一——附庸社会”。“天子——子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就是天子。天子如果没有尽好“保民”的责任,“天”就要撤销授予他的“天命”,作为“家庭成员”的臣民甚至可以造反“诛暴君”。
天子的这种权力和责任当然不是某些圣人凭空设计出来的,而是千百年大协作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这种大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当时只能通过血缘和准血缘的社会网络来组织,整个网络最终必须有一个总枢纽来连接。天子就是那个总枢纽。
天子这个总枢纽同时就是整个共同体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