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9/20 22:03: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1270字。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察范围为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二单元内容
  第Ⅰ卷(39分)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夜缒(zhuì)而出   阙(quē)秦     樊於(wū)期   佚(yì)之狐
  B.以药淬(cuì)之       切齿拊(fǔ)心  揕(zhèn)其胸   忤(wǔ)视之
  C.变徵(zhǐ)之声       厚遗(wèi)秦王 被八创(chuànɡ)   飨(xiǎnɡ)士卒
  D.人为刀俎(zǔ)       按剑而跽(jì)   生彘(zhì)肩   目眦(zì)裂
  【解析】 C项“创”读“chuānɡ”。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⑧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⑨图穷而匕首见
  ⑩秦王复击荆轲,被八创
  ⑪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⑫秦王还柱而走
  ⑬距关,毋内诸侯
  ⑭张良出,要项伯
  ⑮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②⑥⑧   B.③④⑤⑦
  C.⑨⑫⑬⑭   D.⑩⑪⑮⑯
  【解析】 ④⑧⑩⑪中没有,用排除法。①已—矣 ②厌—餍 ③共—供 ⑤知—智 ⑥陵—凌 ⑦振—震 ⑨见—现 ⑫还—环 ⑬距—拒 内—纳 ⑭要—邀 ⑮倍—背 ⑯蚤—早
  【答案】 C
  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燕王拜送书于庭  ⑧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⑨若属皆且为所虏  ⑩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⑪不然,籍何以至此  ⑫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⑬此亡秦之续耳  ⑭大王来何操
  ⑮沛公军霸上
  ⑯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A.①⑥⑫⑬/②⑧⑩/③⑪⑭/④⑤⑨⑯/⑦⑮
  B.①⑫⑬/②⑩/③⑧⑪⑭/④⑤⑨/⑥⑯/⑦⑮
  C.①⑫⑬/②⑦⑮/③⑧⑪⑭/④⑤⑨/⑥⑯/⑩
  D.①⑥⑫⑬/②⑩/③⑧⑪⑭/④⑤⑨/⑯/⑦⑮
  【解析】 ①⑫⑬为判断句;②⑩为省略句,⑩应为“请以剑舞(为乐)”;③⑧⑪⑭为宾语前置句;④⑤⑨为被动句;⑥⑯为定语后置句,⑯的语序为“一双玉斗”;⑦⑮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为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将军战河南
  ⑤秦王目眩良久
  ⑥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⑥⑧   D.①③⑤⑦
  【解析】 ③⑤均为古今同义,而①“非常”古义指“不同寻常”而文中指“意外变故”,②“所以”古义或表原因或表凭借,④“河”古义专指黄河,⑥“夫人”为人名,⑦“行李”古义是“往来的使者”,⑧“夫人”古义指“那个人”。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共其乏困
  ③既东封郑
  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既祖,取道
  ⑧乃朝服,设九宾
  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⑩沛公军霸上
  ⑪君安与项伯有故
  ⑫项伯杀人,臣活之
  ⑬籍吏民,封府库
  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⑮常以身翼蔽沛公
  ⑯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⑰刑人如恐不胜
  ⑱此亡秦之续耳
  ⑲道芷阳间行
  ⑳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A.①③④⑮/②⑪/⑤⑨/⑥⑦⑧⑩⑬⑰⑲⑳/⑫⑭⑯/⑱
  B.①③④⑮/②⑪/⑤⑨/⑥⑦⑩⑬⑰⑲⑳/⑫⑭⑯/⑧⑱
  C.①③④⑮/②⑪/⑤⑨/⑥⑦⑩⑬⑰⑲/⑫⑭⑯⑳/⑧⑱
  D.①③④⑮/②⑪/⑤⑨/⑥⑦⑧⑩⑬⑰⑲/⑫⑭⑯⑳/⑱
  【解析】 ①③④⑮均为名词作状语,②⑪均为形容词作名词,⑤⑨均为意动用法,⑥⑦⑧⑩⑬⑰⑲均为名词作动词,⑫⑭⑯⑳均为使动用法,⑱为动词作名词。
  【答案】 D
  6.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③敢以烦执事(怎敢)
  ④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⑤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⑥今行而无信(信度)
  ⑦愿足下更虑之(换)
  ⑧血濡缕(沾湿)
  ⑨比诸侯之列(并、列)
  ⑩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现)
  ⑪断其左股(屁股)
  ⑫乃引匕首提荆轲(举起)
  ⑬令将军与臣有郤(嫌怨)
  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⑮沛公则置车骑(置办)
  ⑯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A.①②③④⑤   B.⑤⑥⑦⑧⑨
  C.⑨⑩⑪⑫⑬   D.①②⑭⑮⑯
  【解析】 用排除法,⑥“信”意为“信物”,⑦“更”意为“改变”,⑩“发”意为“打开”,⑪“股”意为“大腿”,⑮“置”意为“丢弃”。排除⑥⑦⑩⑪⑮。
  【答案】 A
  7.下列各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顷之未发
  B.其吾其还也失其所与
  C.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而因人之力而敝之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解析】 A项分别为动词“到”/音节助词,无义;B项分别为:表婉商的语气副词/第一人称代词,意为“自己的”;C项“以”分别为“因为”,介词/连词,表目的,译为“来”;D项“而”均表转折。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  “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