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检测第五单元试卷(A卷)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9850字。
高一语文同步检测九
第五单元(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锋镝(dí) 犒劳(gào) 行伍(háng) 逡巡(qún)
B.眄视(miǎn) 氓隶(méng) 丰腴(yú) 藩篱(fān)
C.鲰生(zhōu) 瞋目(chēn) 覆辙(zhé) 修禊(xiè)
D.管弦(xuán) 瓮牖(yǒu) 流觞(shāng) 万乘(chèng)
答案:B
解析:A项,“犒”应读“kào”,“逡”应读“qūn”;C项,“鲰”应读“zōu”,“禊”应读“xì”;D项,“弦”应读“xián”,“乘”应读“shèng”。
2.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③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④张良出,要项伯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⑧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⑨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⑩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A.①③④⑤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⑦⑧⑨
C.②③⑤⑥⑦⑨⑩ D.①②④⑤⑥⑧⑩
答案:A
解析:①中“从”通“纵”;③中“距”通“拒”,“内”通“纳”;④中“要”通“邀”;⑤中“倍”通“背”;⑦中“蚤”通“早”;⑧中“郤”通“隙”;⑨中“趣”通“取”。其他句中无通假字。
3.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答案:A
解析:A项中“夜”名词作状语;B项中“帝王”,C项中“连衡”,D项中“序”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风和畅 惠:柔和。
B.悟言一室之内 悟:对面谈话。
C.一觞一咏 觞:酒杯。
D.况修短随化 化:变化。
答案:D
解析:D项中“化”是“自然、造化”的意思。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 ④眄庭柯以怡颜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答案:D
解析:①中“于”解释为“在”;②中“于”解释为“对”;③中“以”解释为“用”或“让”;④中“以”相当于“而”。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与同时代的司马相如并称“两司马”。
B.“序”是一种文体,它是附着在正文前来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和陈述写作宗旨或记读后感的文章。
C.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D.秦时说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与今天所说的山东大致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山东”与今天的山东大不相同。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