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北师大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9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2/20 13:09:04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7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6810字。
  北师大教材的基本理念
  一、贯彻《标准》和《纲要》的精神
  与以往的语文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共同参与、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本教材保证落实这些重大变革。
  为了创造性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原则,本教材对7-9年级语文教育各个层次的具体理念和操作程序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突出教材的实验性、探索性、创造性,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经典文本的多样互补性、问题探究的可操作性。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
  1、突出“综合中的丰富,丰富中的综合”
  ▲ 本教材特别注意同一对象在不同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如:
  同样为蛇的故事,有讽刺性的伊索寓言,有歌颂性的“白蛇传”故事(《盗草》);
  同样写秋天的诗,有悲凉的,有刚健的,也有歌颂其“胜似春光”的。
  ▲ 本教材始终关注语言各种成分之间的关联和辨析,注意书面语言对于口语的规范,口语对于书面语言的丰富,力求把语感直觉把握上升为理性辨析。辨析的重点为:常规意味与非常规意味的不同;
  古代与现代的文化意味的变迁;
  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差异。
  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在一次性展现中完成,而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展开,以期取得三者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为避免在突出书面语或强调口语问题上的片面性,使二者构成互补的有机整体,本教材注意口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反复提示二者的互动。
  2、突出“同类比较”
  ▲ 本教材形成了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一旦形成了现成的可比性,此课文对于彼课文无疑是一种解读参照,这对于资料较缺乏的地区,特别是乡村,尤有意义。
  ▲ 我国有相当丰富的比较教学学术资源,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许多大学者、大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比较的阅读方法。朱自清在总结中学语文课如何培养了解和欣赏能力时,就认为“比较的方法”对此“极有帮助”,把它列为“应该特别注意的三点”之一。本教材在此基础上更加以发展,设计出从同类比较开始,继而过渡到异类比较,再上升到辩证分析的高度。
  3、突出“自主性”
  ▲ 本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自主性探究的深入。
  ▲ 本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每单元的阅读均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作文设计活动均提供多种多样的参考题目并强调自拟题目。八下开始的后三册的综合实践还出现若干“友情推荐”的自由选做活动,九下以后的练习每单元还有少量带*号的选做题,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
  4、突出“独特体验”
  本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在阅读练习中,特别八下以后的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三、注重创新性与继承性
  1、从传统中吸取营养
  本教材充分吸收传统教材和已公开使用的实验教材多方面的优点。如重视选文的经典性、力求选文文质兼美、注重少年的趣味性、采取同类主题编排法、练习少而精、结构层次鲜明、总体眉清目秀等等。
  2、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本教材一方面打破以往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体系和学科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又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不忽视知识和知识体系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具体做法,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出阅读能力的“内在序”,设计出作文训练和口语交际活动的显性序列,设计出介绍语言、文字、修辞、文学的“语文趣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打破框框,对前人的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贯彻教育新理念,加以发展。
  3、向第一线调查和学习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曾先后向中学师生发出了一千多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4%),访谈了多位特级教师和一百多位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练习部分的编写,特别邀请编委中的几位特级教师参与具体设计和审稿。教材初稿编出后,还发给各地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征询意见,作为修改的重要依据。
  北师大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阅读
  (一)选文
  1、每册50篇左右(一首诗词算一篇,下同);但七年级(上)是起始册,作为过渡,篇目少些,为40篇;九年级篇幅略长的小说多些,因此各册篇目也少些,平均亦为40篇;总计全6册287篇。如果加上一些练习中涉及的短小诗文,全6册入选近300篇,比人教社1993年版约多10%。另列课外阅读推荐篇目,6册共推荐了九本书。
  2、总数300篇中,各文体比例大体为:诗歌33%,文学散文25%,小说11%,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传说、戏剧、神话等6%,回忆录、传记、新闻、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纪实类作品10%,议论类文章(以文学性杂文为主)10%,说明类文章5%。如果按通常的做法,几首诗词合一课,则诗歌的比例实际下降为15%,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字较长的作品所占的比例均上升。总之,诗与文的比例传承了我国教材的习常做法。
  全6册总体而言,古代作品约为40%,现当代作品约45%,外国作品约15%。第一册,据调查反馈意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古代作品先少选,文言文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3
  【备课时间】:2007年8月15日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作者简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