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50字。
上课日期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__
课题第二单元 第十课 《论语》十则
课时安排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 了解孔子以及《论语》。
3、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5、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和难点1、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教具准备PPT
师 生 活 动 过 程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虽然是大海中的浪花,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这十则的学习,我们会对《论语》,乃至孔子的思想有大概的了解。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齐读全文,教师正音
说 愠 传 罔 殆 悔 女
弘 凋 恕 省
四、疏通语句
疏通语句过程中,可先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然后通过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1、 第一则教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称先生。这里指孔子。
时:副词,时常,按一定时间
习:本义鸟多次飞行,引申为复习,温习。
之:代词,学习的知识。
亦:副词,也
说:通悦,快乐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
2、 第二则教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解释字词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不确数
省:反省
谋:办事
而:连词,表顺承
忠:尽心竭力
乎:语气助词
交:交往
信:诚实、真诚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温习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理解:讲品德修养,学习方法。主张为人“忠”“信”,为学“传”而“习”。可见古代治学的任重视品德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
3、第三则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字词
温:温习
故:形容词作动词用,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新:形容词作动词用,新的知识,新的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可:可以
以:凭借
(2)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理解: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当堂背诵这一则
五、作业:背诵并翻译、抄写前三则。
3、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论语》产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课上讨论,加深印象,激发兴趣。老师可适当补充。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读错的音。
疏通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来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可适当指导、补充
疏通语句后,对内容进行分析,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