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220字。
河南省南阳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乡村文化有何独特价值,应该如何全面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邵明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是乡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维系乡村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石与纽带,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历代乡村创造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包括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手工技艺等;精神文化是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乡民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具体表现为家风家训、节庆民俗、民间艺术等;制度文化是乡村在社会治理方面作出的制度性安排,主要表现为乡规民约、礼仪规范、教育制度等,对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稳定延续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繁衍发展的具有本源意义的主体文化。
周建新:把握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关键恰在于理解“土”字。这个“土”,绝非“土里土气”,更不是“土得掉渣”,而是“乡土”“本土”“泥土”,它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载体,蕴含多重深刻内涵。其一,“乡土”彰显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与多样性。乡村文化是特定水土、气候与人文交融的产物,带有独特“原产地”印记,如被誉为“传统文化活化石”的客家文化,其土楼、围龙屋、围屋等乡土民居凝聚着客家族群的生存智慧,客家山歌倾诉着南方山地丘陵生活的情愫。这种原生性与多样性的“乡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图景。其二,“本土”承载中华民族的根本性与连续性。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耕读传家”的价值追求,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这些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文脉接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其三,“泥土”体现中华文化的人民性与鲜活性。乡村文化由劳动人民创造,带着生活温度,能滋养人心、凝聚社会、慰藉乡愁。
光明智库:刚才大家谈论了很多乡村文化发展的可喜之处,那么当前乡村文化发展还存在哪些短板?
周建新: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部分地区乡村文化建设重“形”轻“神”、重“物”轻“人”。古村落、古建筑虽修缮一新,但其承载的乡规民约等文化内核却被忽视。“拆真文物建假古董”容易让文化沦为消费“景观符号”和商业“表演项目”,脱离原有社会功能与生活语境。此外,一些乡村文化项目依赖政府“输血式”投入,缺乏自我造血的可持续模式。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不深,价值转化路径不畅,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吸收更多专业运营人才。
光明智库:如何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薛可:我从数字技术的角度谈一下。数字技术可以在采集存储、展示、传播与价值转化等环节赋能乡村文化发展:一是数字化典藏。对于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档案;对于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遗,可以通过高清摄录、动作捕捉、口述史访谈等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二是沉浸式体验。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对乡村文化进行立体化、全景式再现,提供可触可感的全新文化感知。三是数字化传播。借助数字化传播矩阵,展示优美的乡村风光、传统美食、工艺技艺,让乡土故事突破原有的地域和圈层,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四是产业化赋能。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商开辟特色农产品、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的直销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将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IP 开发,实现文化价值的持续变现和产业升级。
光明智库: 。
薛可:首先,坚持“文化保护优先于开发”。乡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开发利用必须以不损害、不透支文化基底为绝对红线。一方面要做到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实行精细化的“分区管控”;另一方面确立负面清单,约束资本行为,明确禁止那些对文化生态有颠覆性破坏的开发模式,如过度商业化、主题公园化、驱逐原住民等。其次,推行“以用促保”,实现两个融合。一是人与空间的融合,对乡村民居进行微改造,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化的厨卫、网络等设施,鼓励村民在故土安居乐业;二是文化与生活的融合,对于乡村地区的众多非遗,要深入挖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其能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最后,实施“创意转化,价值再造”。运用现代智慧和审美,对乡村文化基因进行重新编码和价值再造,如挖掘乡村独有的文化符号、民间故事、传奇人物等,通过设计和故事包装使其能够与当代市场和消费需求对接,将乡村无形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可供消费的服务产品。
(摘编自《文化强国 乡村何为》,《光明日报》2025年8月14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在农耕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乡村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B.受水土、气候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的居民在生产过程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C.“乡土”“本土”“泥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它们分别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原生性、根本性与鲜活性。
D.一些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重“形”轻“神”等问题,可能会使古村落脱离原有社会功能与生活语境,难以持续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可以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制度文化能够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二者比物质文化更有存在价值。
B.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但传统乡村若不大刀阔斧改造就面临衰亡的风险。
C.运用数字档案以及全息投影等技术传播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D.乡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重新编码和价值再造的形式,实现传统与当代市场消费的衔接。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村文化“人民性”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某乡村建立了农耕文化博物馆,用大量实物和图文资料展现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
B.某地区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邀请村民参与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制作展示等活动。
C.某村落按照统一规划拆除了旧民居,建设具有现代风格的新农村集中居住建筑群。
D.某乡镇推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将自然景观与古村落等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串联。
4.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答:
5.某乡村为发展旅游,将百年古村落核心区域改造为网红商业街区,虽保留古建外观,却移除原有乡规民约展示墙,将传统手工作坊替换为连锁商铺。请结合文中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分析该现象反映的问题,并提出一条针对性解决措施。(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波士顿的河北老乡
铁 凝
纽约到波士顿的机票八十美元,飞行三十五分钟。到达波士顿第二天,我们便应邀去一位女商人琼•塔托女士家里做客。这天波士顿一改小雨不断的天气,太阳出来了,天蓝得妩媚,空气湿润而又清新。
五十多岁的琼•塔托女士亲自驾车带我们游览了波士顿附近美丽的风景区康考德。途中还经过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莱克辛顿,景色之秀美使人难以将它和战争联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