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6 12:37: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4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效进入现代诗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
  ②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体,颇有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点。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一以当十”,甚至“一以当百”。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知识”,它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用布罗茨基的说法,就是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不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③单单是一份诗歌术语清单: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隐喻、换喻、畸联、反讽、戏剧性、变形、俳谐、空白、密度、戏拟、镶嵌……单单是这些必备的基础话语,就够你大大劳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复杂一些的怎么办?
  ④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相当匮乏,孙绍振教授曾严声批评道:“有多少人能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就是硬撑着进入,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装腔作势,借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以吓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由此他引申说:微观分析才是过硬工夫,其特点就是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
  ⑤那么,怎样进入现代诗,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呢?
  ⑥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
  ⑦众所周知,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文学主张之一。具体地说,“细读”是一种“细致的诠释”,不主张引入包括作者在内的“外部因素”,仅仅针对语言、结构、修辞、音韵等文本内部问题。它提倡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重视语境与语义分析,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挖掘词语的意象组织(选择、搭配、隐显程度),探究上下文关系及言外之意等,这样一来,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
  ⑧现代诗歌当然不要求像古诗那样字字落实,许多时候做大体把握就行,这样反而能留下更多“后理解”空间和格式塔未完型,未尝不是件好事。施蛰存先生曾经有个意见代表许多人的看法,他认为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读诗不要刨根问底,只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行了。他强调“解诗”的原初感觉。
  ⑨蒋述卓先生则在古今文论交融点上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做整体的艺术把握,即把艺术看作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有机整体,以生命感受生命。二是以喻象的方式接近对象,喻象方式虽然不是确指的、明晰的评价,但很符合艺术批评“言不尽意”与形象思维的特点。三是于会心处画龙点睛,道出精髓,点到枢机处。以此来光扬我们老祖宗的遗产。在本质上,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本能要排斥那些常态的、秩序化的“编程”,故在与它遭遇时,心灵上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至少是个前提。
  ⑩诗人兼批评家徐敬亚更有一番感性见解,他说:“阅读者是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品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抚摸与扩展。”
  领教诗歌,就是真正进入诗歌内部,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本体性内部的各种要素,这是诗歌阅读的基本功。在通常情况下,结合各种方法论角度和本体性“钥匙”的配备,大致是可以进入诗歌门户的。诗歌本体性要素有很多,例如想象、感觉、意绪、语词、语感、意象、张力、智性、排列、节奏等等,都是诗歌发生与传达必不可少的“机关”。首先是要一眼中的,然后打开,从各个向度、别具一格地打开它。
  我们来读一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一)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三)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伤兵听过
  (四)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五)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六)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选自陈仲义《现代诗歌的解读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严谨精准中不乏形象化表达,如第二段中“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
  B.孙绍振教授严厉批评了只重视宏观研究而不能真正进入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的现象。他认为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比宏观分析更重要。
  C.施蛰存先生强调重视“解诗”的原初感觉,因此不需要对现代诗歌字字落实,只需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能真正有效进入现代诗歌。
  D.蒋述作先生认为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心灵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这与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主张“文本细读”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2.下列对《就是那一只蟋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小节从纵向方面着手,写吟咏蟋蟀的历史悠久;第三小节则从横向方面,说明蟋蟀活动空间很大,把有着深重灾难的中国人都连在一起了。
  B.第五小节中,“单调”是主观的感受,“谐和”是客观的存在,二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蟋蟀单调的叫声与乡愁者的思绪一合拍就再谐和不过了。
  C.从形式上看,每小节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开头,形成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效果,强调了由蟋蟀而引发的深沉浓厚的感情。
  D.末尾两句反复用了四个“中国人”,强调同为中国人,他们的“心态”“感应”也是共通的,这是“吟些什么”与“想些什么”你我能猜到的根本原因。
  3.以下选项最能证明施蛰存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袁枚《随园诗话》)
  B.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王隆刘道士》)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文章结尾说,真正进入诗歌内部的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的本体性要素,而且要一眼中的。阅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后,一眼“感应”到的就是作者反复吟哦的“蟋蟀”;阅读闻一多的《红烛》,首先“感应”到的也是作者反复赞美的“红烛”。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诗歌结构形式或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任选一个简要概括并分析这两首诗在意象塑造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