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一中2025-2026学年2025级高一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10字。
保密★启用前
2025级高一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2025.10.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用铅笔把答题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1. 关于以下诗人学者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 余光中等人为新诗和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道路,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 谢冕认为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而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C. 李山认为现代诗歌没有必要讲究格律和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现代品味创作即可。
D. 郑敏从源头上否定新诗,而于坚则高度肯定新诗,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和忽略。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乡愁》借助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
B. 材料一以《乡愁》为例,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C. 从材料二可知,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D. 材料二中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仍以其为参照系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
B. 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规范稳定,但新诗已出现脱节或转变,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
C. 中国的新诗与古典诗歌属于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评价体系去衡量。
D. 将中国百年新诗与世界诗歌精粹总和进行比较,矮化贬低了自我,也拉大了差距。
4. 应如何评价中国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参考下面《红烛》节选内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诗音乐美”的角度分析闻一多的《红烛》。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节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B.“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说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可知王久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调令
李存葆
十天之后我终于拿到了调令!
“混蛋,赵蒙生,你给我赶快滚蛋!”忠厚人梁三喜也对我劈头盖脸地痛骂。
不用连长梁三喜指着骂,我当然也晓得,军人效命沙场,当应义无反顾。部队开到云南边防线,大家才知道这所谓的边防实际上是有边无防。一切都显得紧迫而仓促。一下拥来这么多部队,安营首先成了大问题。团以上指挥机关挤进了地方机关的办公室。连队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