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930字。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其中试题卷8页,答题卡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5年新春伊始,从央视总台春晚舞蹈《秧BOT》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人工智能已然成为科技时代各类艺术创作的新工具、新手段、新模式,并由此催生出科技时代文艺创作的新样式、新观念、新浪潮。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深度融合对于文艺评论而言意味着怎样的变化、机遇与挑战?从ChatGPT到DeepSeek,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写作领域的崛起,基于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如何坚守本位与站位?这些问题,是文艺创作者与评论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与命题。
人机共生: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现场”,评论家需视域融合
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创作的“现场”。随着科技时代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发展,文艺创作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在文本、图像、声音等领域,打破传统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影视等艺术创作的视域与路径,这一方面让艺术家得以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并产生新的创作概念,另一方面也降低艺术创作的准入门槛,让“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某种可能。
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这让评论家面对着日新月异的艺术现场。如近年来的央视总台春晚舞台,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与国内优秀舞蹈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展示与传播平台。2023年的歌舞节目《满庭芳•国色》运用AI智能生成图像辅助AR(增强现实)场景设计,舞者仿佛置身泼墨卷轴,舞台如诗如幻;2024年的舞蹈《锦鲤》除了与威亚相结合,还与AR、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翩若游龙、舞若惊鸿,呈现“锦鲤迎春”的好彩头;2025年的舞蹈《秧BOT》不但通过先进的AI算法让人形机器人“听懂”音乐,更通过高精度3D激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建构)技术、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以及全身AI控制,让机器人在舞台上舞着手绢花,与舞者共同表现传统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
面对舞台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人机共生表演场景,以及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从舞台转向大银幕的舞蹈电影等作品,评论家对于评论对象的把握若仅依靠艺术专业知识,显然是力不从心了,这就需要“跨界”的知识更新与扩容,以实现对评论对象的精准认知与判断,进而展开评论。因此,面对科技赋能艺术现场带来的新的创意与实践,评论家们需要不断拓宽专业边界、创新批评范式,打破界别、行业、门类、学科的局限,在融合的视域中解读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价值。
人机伴生:人工智能缺位“审美现场”,评论家需坚守主体性
从上述艺术评论的产生机制来看,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尽管能够凭借强大的数据、算法、算力深度介入甚至创作艺术作品,但因无法拥有人类的审美权利而缺位“审美现场”,其评论文字的生成是基于规则与算法,而非源自评论者审美直觉的思想与情感。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写作,它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因为评论的对象是鲜活、生动、丰富的艺术实践。且两者之间为一种互动关系,因为评论家主体与艺术作品对象之间既构建了“观看”的审美连接,也构建了“评论”的行为过程。因此,评论家审美直觉的艺术评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凸显出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尽管人工智能难以感受艺术现场的种种审美体验,但它为艺术评论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工具,有助于评论者拓宽评论分析的数据资源与知识视域,通过人机之间的优势互补,延伸审美经验与评论表达,维护主体话语权、护卫人类价值观。如笔者向DeepSeek发送“舞蹈《秧BOT》的评论文章”的信息指令,DeepSeek通过50个网页的搜索、18秒深度思考,形成写作思路的阐述以及具体的写作内容。经由DeepSeek的算法辅助,评论者可粗略把握已有关于舞蹈《秧BOT》的不同评论维度,依据观看的审美体验,再进行艺术阐释、审美阐发、理论阐析,完成评论写作。
对于艺术评论的写作与传播来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能够提供符合常规特征的数据信息,并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在内容检索、选题分析、辅助写作、精准推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生成式的“AI评论”是算法写作,其生成机制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但与人类写作的创作过程仍存在明显区别。以艺术作品与审美为中心,这是艺术评论的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也是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评论实践应该坚持的。
(摘编自《共生与伴生——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评论对象与主体的思考》)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动画电影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下所有领域创作的新工具、新手段、新模式。
B. 人工智能让文艺创作打破传统艺术创作的视域与路径,从而降低艺术创作的门槛,所以人人就能成为艺术家。
C. 面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人机共生表演场景,评论家不需要拓展创新,仅依靠艺术专业知识就可把握评论对象。
D. 人工智能创作艺术评论有优势,但与人类写作的创作过程仍存在区别,好的艺术评论以艺术作品与审美为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央视总台春晚舞台将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与舞蹈艺术表演相结合,体现出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
C. 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虽然可以创作艺术作品,但因无法拥有人类的审美权利而缺位“审美现场”。
D. 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且互动,因此,评论家审美直觉的艺术评论,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凸显主体性。
3. 下列选项,最符合“人机伴生”的一项是( )
A. 舞蹈《金面》采用AI多模态动捕系统,将舞者动作迁移给青铜人,让青铜面具更鲜活。
B. AI模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明暗、形状、技法运用,创作出《祖国颂》画卷。
C. ChatGPT生成《飞驰人生2》赛车镜头排名,影评人据此速产模板化“科学影评”十篇
D. 话剧《张居正》用现代科技呈现奈何桥,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
4.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假如你是电影评论家,面对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新浪潮,该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压碎的心
丁玲
①平平听过火车的故事,在画上也见过火车,太原商务印书馆的橱窗里,就陈设过一个模型。平平跟爸爸上街的时候,有机会就贴在那玻璃窗上瞧。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有一次他坐洋车出城,听到一声怪叫,妈妈说是火车要来了,可惜他仍是没有看见。
②但这次可太好了,他竟坐了一段火车。晚上跟着妈妈、哥哥、姐姐,一大串人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