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590字。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
语 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一种对庄重且结构完整、时间跨度适当的行动过程的艺术再现。它采用精心雕琢的语言作为表现工具,这些语言依据戏剧的不同环节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其核心在于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而非单纯的讲述来构建故事。悲剧旨在激发观众内心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进而促使这些情感经历一种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观看悲剧作品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怜悯与恐惧等强烈情绪,经历了一个净化与释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古希腊戏剧理论中被称为“Katharsis”(卡塔西斯)。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清理与平衡。通过这一过程,我们的心灵得以从压抑或沉重的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更为清爽和明澈的状态。同时,这种情感的体验与宣泄相辅相成,使我们在经历悲剧的洗礼后,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中国本土化的深刻再阐释。他并未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观点,而是在深刻洞察与独立思考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悲剧净化理论框架。其认同悲剧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怜悯与恐惧,但受克罗齐和康德等形式主义美学家的影响,进一步指出,这种情感的净化并非一种简单的消除过程,而是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使这些强烈的情感得以合理而有效地调和。
朱光潜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美学家,其对“净化论”的发展和诠释在中国本土也有源可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戏剧不仅是娱乐活动的载体,更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表演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能够暂时抽离现实的苦难与困境,实现精神上的暂时逃逸与慰藉。这一过程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情感的再平衡与重构,有助于民众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稳定。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戏剧生动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与传播。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坚贞与超越生死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近代戏剧在情感疏导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抨击封建礼教的戏剧作品如《茶馆》《日出》等,通过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表演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摘编自刘慧《从亚里士多德到朱光潜的“悲剧”视阈:探究中国戏剧的情感“净化”》)
材料二:
《墨雨云间》这部被广大网友称为“癫剧”的作品大受欢迎,它的火爆为影视界的制片人、导演、剧作家等创作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何才能拍好一部以“发疯”文学为底蕴的影片?流行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存在的意义究竟为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呈现,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促进情感的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B.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部分观点,又受形式主义美学家影响,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
C.《墨雨云间》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既满足观众情感宣泄需求,又能引导观众反思,获得超越叙事的思考。
D.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所以“癫剧”“爽剧”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事实,呈现不完美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体现了我国核心价值观念。
B.人们观看悲剧作品,可以将心灵从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以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独特的审美快感。
C.戏剧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它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实现精神上的逃逸与慰藉。
D.社会氛围浮躁、个体压力增大的现实生活背景下,青年观影者已不再观看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家常伦理剧。
3.下列对两则材料关于论证方法和论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阐释悲剧“净化”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B.材料二以《墨雨云间》为例,论证“癫剧”“爽剧”的叙事特点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C.材料二中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言论,属于对比论证,意在说明“癫剧”“爽剧”兼具悲剧与喜剧的特征。
D.有评论认为《雷雨》展现人性的挣扎与社会的黑暗,该观点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据。
4.简要概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三《窦娥冤》的两则唱词体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远千里而来 老 舍
听说榆关失守,王先生马上想结婚。在何处举行婚礼好呢。天津和北平自然不是吉地,香港又嫌太远。况且还没找到爱人。最好是先找爱人。
于是王先生便离开北平;一点也不是怕日本兵。
王先生买不到车票;东西两站的人就像认准了这处似的,谁也不认识别处,①只有站台和火车是圣地,大家全钉在那里。由东站走,还是由西站走,王先生倒不在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