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990字。
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受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了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当黛玉被无意中关在怡红院外,独自在花荫下悲戚之时,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无情的花鸟经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描写,便有了人的灵魂、人的感情,把黛玉那难以言传的苦情愁绪,淋漓尽致而又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作者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比如,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宝琴折梅时的红梅衬着白雪;等等。诗境入画,画中有诗,从而使人物更添神采,景物更具气韵,作品的叙事由于渗入了抒情因素而具有一种空灵、高雅、优美的风格。
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引起几百年来读者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探索的课题。《红楼梦》里的象征除一般的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象征少女的离情伤感和红颜薄命之外,更有创造性的是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整体象征如石头,既是石又是人的双重含义,造成了小说双重层次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人间故事为代表的写实的具象世界,一个是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两者的复合和交织,便使作品所提供的美学启迪意义呈现出多义性。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红楼梦》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这样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介绍了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的性格;她见到了香菱,交代了葫芦案里英莲的下落;见到惜春与智能儿,伏下了惜春出家的结局;最后送到黛玉处,黛玉多心而尖刻的性格跃然纸上。不但一个情节起多方面的作用,而且情节之间的转换又非常自然。
《红楼梦》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生活之后,就有一个浪头打来,虽然都是日常的生活,但仍是波澜起伏、情趣盎然。在宝玉挨打之前,作者先写了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宝玉诉肺腑、蒋玉菡赠茜香罗、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等,使宝玉挨打成为集结了许多矛盾的大事件。宝玉挨打之后又引出袭人进谗言、晴雯送手帕、黛玉题诗、宝钗送药、薛氏兄妹争吵等一系列事件,展开了宝玉与贾政之间不同生活道路的冲突,揭示了嫡庶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刻画了许多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生活场景的转换。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由说书发展而来,因此,说书人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红楼梦》虽然还残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便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叙述人,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突破说书体通俗小说模式,将写实与诗化融合,既呈现生活本真,又具有诗意美感,提升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品位。
B.《红楼梦》中的“石头”运用了整体象征手法,创造出双重艺术世界,使作品的美学启迪意义呈现多义性,引发读者思考。
C.曹雪芹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情节完成了多重叙事任务,既展现了人物性格,又照应了前文,还为后文埋下伏笔。
D.《红楼梦》首次采用角色化叙述人叙事,使其完全脱离了说书人传统的影响,形成有现代意味的叙事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凭借其独特的感知与表达方法,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叙事风格,影响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黛玉葬花、宝琴折梅等情节将人物精神面貌与诗化的自然景物交融,营造出优美意境,增强了叙事的抒情性。
C.《红楼梦》以神话世界为核心,辅以大观园理想世界和贾府现实世界两条线索,形成了体例宏大的网状结构。
D.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等事件引发了宝玉挨打,宝玉挨打是嫡庶争斗、父子冲突等大小矛盾积累的结果。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诗化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
A.众人被刘姥姥的滑稽言行逗笑,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B.宝玉和黛玉在沁芳闸同读《西厢》时落红阵阵,衬着白瀑银练。
C.湘云醉卧石凳,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
D.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
4.《红楼梦》对传统小说叙事的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5.下列文段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在叙事视角上的特色及妙处。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岁安澜
王芳
吴澜最近安稳了。傍晚,她把自己收拾利落,去了福园小区。在那儿,她找了一个陪护的活儿。
在此之前,她患上了神经衰弱。夜晚,她躺在大床上,辗转反侧,尽管眼睛干涩,却毫无困意。
吴澜拿到退休证的同时,也拿到了离婚证。前夫田崎情愿净身出户,也要和她离婚。吴澜和他对峙了三年,也没打消他的决心,就硬着头皮,在协议书上,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