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20字。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时间”是我自创的概念。这是一个极好的概念,因为一天24小时看起来每分每秒都一样,但实际上并不相同,有些时间的权重要远远大于其他时间,我把这些权重大的时间叫作“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换句话说,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被称作“元时间”。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丧失主动权,任由本能左右自己进入下一个阶段,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或困难的时候。那么,在“元时间”内我们要做什么呢?很简单,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如果不在这些选择的节点想清楚,我们就会陷入模糊状态,而模糊是潜意识的领地,它会使我们产生本能的反应——娱乐。所以,基本的应对策略便是: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同样,早上醒来的那一瞬间、拿起手机的那一瞬间、回到家的那一瞬间……我们都要面临新的选择,要主动消耗脑力去审视它们。虽然这样做会更累,但这正是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最佳时机,就像是在举思想哑铃,让自己的理智脑变得更强大。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比如到了周末,我们的第一选择可能是睡懒觉;在觉察审视之后,我们可能改用这个时间来学习。但这时我们的选择还是模糊的,因为平时那些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既想读这本书,又想读那本书,还想写文章、锻炼,等等。由于每件事的权重似乎都差不多,最后反而在犹豫不决中浪费了时间。很明显,这不是元认知能力强的表现,因为自己又在多选项前悬而不决,处于模糊状态了。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道理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模糊,不仅需要在这些小事上消除,在选择人生目标等大事上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想都不想就一头扎进具体事情里,对什么事情更重要、什么事情最重要、做这件事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等长远意义却极不清楚。
比如,阅读在你眼中可能只是用眼睛扫描文字,快速地把这本书扫完,而在有些人眼里,阅读就是和高层次的人聊天,他们赋予阅读这样的意义,内动力就会完全不同。若是看不清意义,我们就会陷入“别人说好,自己也想要”的状态,于是什么都想学,还想马上看到效果,最后自然是盲目投入行动,却什么也做不成,进而变得更加焦虑。焦虑的人很少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习惯不动脑子、直接行动,喜欢用饱和的行动来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配比差距悬殊,他们甚至连一丁点儿深入思考的时间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让自己迷失在自我满足的行动里。被“自动驾驶”确实轻松,但这样,我们只能看着路边的风景从眼前飞驰而过,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最终又会到哪里。如果一直处于这种不可控的人生状态,那就悲哀了。
综上所述,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小船,元认知能力强的人会时刻掌握舵盘,主动控制生命之船的航向,而元认知能力弱的人总是喜欢待在甲板上当个忙碌的水手,至于船,漂到哪里算哪里……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我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现在懂了。因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元认知能力要是能经常得到锻炼,我们理智脑的自控力就会越来越强大。
(摘编自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的“元时间”是在一天24小时中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的、相对来说权重更大的时间。
B.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主动锻炼元认知能力,就能更好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
C.焦虑的人在行动上并不懈怠,思考上却很懒惰,所以他们缺乏“元时间”意识,其行动的意义不大。
D.文章从当下、全天、长期三个维度告诉人们如何成为思维的舵手,提高自我审视和控制的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元时间”概念切入,采用下定义的方式明确其内涵,为后文论述善用“元时间”的重要性奠定基础。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通过“举思想哑铃”“如果人生是大海……小船”等形象化表述,使抽象的元认知理论更通俗易懂。
C.文章将元认知能力弱的人与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进行对比,意在批评前者的盲目行动,褒扬后者的理性思考。
D.全文采用“提出概念—分析意义—给出方法”的论证思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旨在引导读者提升元认知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周末,小明醒来后决定进行一次大扫除,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他的厨房、卧室很乱,客厅还堆着许多脏衣服……为了避免模糊不清,小明没有急于动手,而是 ,他将所有该做的家务 ,然后 ,找出最重要的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还可以避免被突发想法带偏节奏。
4.文中的“自动驾驶”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阐释并举一例。
5.本文强调要“多想”,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却不赞成“多想”,二者对于“想”的态度为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重要亲属中头一个闻讯赶来的是白孝文。他向姑母问讯了姑父的死亡过程后,表示了诚挚的安慰和关切。姑母依然铁硬着心肠不放他进门,孝文只好含着眼泪离开。白嘉轩到来时天已傍晚,对姐姐不近人情的举动大发雷霆,哭着吼着扑上去用头撞击大门门扇,见不到姐夫的遗容就准备碰死。朱白氏对弟弟的行为表示愤恨:“你跟你姐夫往来了一辈子,还不清楚他的脾性?你不遵他的嘱言[注]倒给我在这儿胡来!你撞去,你碰去!”白嘉轩冷静下来也软下来,不再扑撞,双手撑住大门门扇放开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