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54
- 资源简介:
约5640字。
15 背 影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重点)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重难点)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重点)
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
3.理解关键语句,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重难点)
同学们,在晨光熹微中,炊烟袅袅升起,你背上书包,化身为求知的学子,那是童年时父亲送你踏入校门的温馨背影,有一种背影叫守望。每一次的离别,我们总是目送着孩子的背影,却忘了回头,看看那默默注视着我们的父亲,有一种背影叫凄凉。正如李广田所言,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父爱的深深回望,一同走进这篇充满情感的《背影》。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交流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
散 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