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80字。
2024—2025学年海南高二年级阶段性教学检测(一) 语 文
1.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2. 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34年10月,遭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纵横十几个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面对敌军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们四渡赤水,攻占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强渡乌江,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夺天险腊子口,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图谋,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两年的长征创造和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的历史表明,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长征作为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战略行动,涉及了全国各支红军队伍,全党全军是否能保持高度团结统一、各支队伍能否服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直接决定着革命事业的成败。尽管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是党中央和红军队伍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遵守纪律,自觉服从大局,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并同闹分裂搞独立的行为作斗争,使红军队伍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摘编自徐高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材料二: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其所彰显的人民性、革命性精神特质,及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两个“绝大多数”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肩负着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甘愿舍小家为大家,不惜流血牺牲。陈乔年为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壮烈牺牲,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禄用生命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黄文秀把青春献给扶贫、用生命坚守初心.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的誓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不变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对每名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使然。
革命性是红色基因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的鲜明标识。敢于斗争是党的鲜明品格,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方面,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又一场社会革命,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党在推进社会革命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彰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公平正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将公平正义的追求同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相结合,推动了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事业的新气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进入新时代,党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不仅贯彻在制度设计中、落实在经济建设中、融入在理想信念中,还体现在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中。维护公平正义是国际关系中的道义基础,也是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图景,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维护人类共有家园的目标向往,代表着人间正道,展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
(摘编自肖述剑《红色基因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传承》)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红色长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央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纵横十几个省,最终完成战略大转移。 B.红军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极其不易。 C.红军战士们在会宁胜利会师,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扭转了局面。 D.各支队伍能否服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直接决定着革命事业的成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是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战略行动,全国各支红军队伍组成了坚不可摧的整体,保证了长征这一革命事业的成功。 B.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追求公平正义当作主要任务,贯彻在国家建设和国际关系构建中。 C.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体现出这种鲜明品格。 D.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深深地印刻在红色基因中,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列举长征经历的所有战役及关键时间节点,翔实的信息,既展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也让读者可知可感。 B.材料二引用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话,列举的陈乔年、王进喜等事例,都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奉行人民至上的原则。 C.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社会革命性时,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表示序列的词,条理清晰。 D.材料二结尾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图景,展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4.今年是长征出发九十周年,学校要举行“体悟长征意义,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活动,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4分) 5.红色基因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这在长征过程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失联 石钟山
玉莲除被捕当天晚上遭到审讯之外,一连几天并没有人再提审她,除了一日三餐有把守的士兵从门缝里给她送吃食,似乎他们把她遗忘了。
第一天她几乎一夜未睡,想着他们在审讯她的样子,她的周围还摆了许多刑具,想起那些刑罚,浑身就怕冷似的缩了起来。加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