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8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
屈赋抒写了战国时期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上,屈原自视为帝王的老师,而怀王初始也待他如师如友。所以屈赋斥乘舆,申己志,鸣不平,用“江离辟芷”“蕙苣菉葹”作比,用“善鸟香草”“飘风云霓”起兴。比兴,不唯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皎而愈明。
司马迁说屈原“穷矣”,阮籍也得一个“穷”字,并且因为“穷途之哭”更广为人知。然而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未必真“穷”。屈原自沉,是他“伏清白以死直”,与“穷”也没有多大关系。
与屈原相比,阮籍却是真“穷”!《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倒还给阮籍安排了一条返路。实际上,阮籍哪里有返路。他能像后代的陶潜,归去来么?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
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上党李熹,在魏末屡拒辟招,司马师当政后,征其为从事中郎,朝夕便至。司马师怪而问他,李熹说:“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晋书•李熹传》)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退路是没有了,逼仄的门后,倒是留了一条进路,弯身匍匐,便可过去。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怎么也弯不下身。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但与嵇康的“孤松之独立”相比,还是少了些勇猛血性。他被迫弯下身。司马氏联姻示好,他无力明拒,只好日日大醉,一连六十余日,躲了过去;《广陵散》弦绝的次年,司马昭加九锡,公卿劝其登基,派阮籍写表文。阮籍拒无可拒,一篇写完,积郁成疾,两个月后溘然长逝。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妻儿家室,是诗人最软的肋,阮籍怎能不低头?他成功地在司马昭那里留下谨小慎微的印象,避开权杖森冷的锋芒。然而,阮籍终究是建安风骨的传人,苦痛、抑郁、愤懑、悲哀、恐惧、迷惘……生命有多少道褶皱,《咏怀诗》就有多少种滋味。
那是不能散发、也无从散发的滋味,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白;另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诗人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保护家小,既在挣扎反抗,又在徘徊犹疑……那不是文学修辞,那是阮籍在阴霾中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
(摘编自李翰《比兴的显与晦》)
材料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赋借助于比兴,呈现出“深而不婉”“发愤淋漓” 艺术效果,如以加高头冠、加长佩带来表明自己皎洁的志向。
B. 群雄并争、干戈纷扰,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并不见得比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的魏晋时代好过,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
C. 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因为没有退路,后代的陶渊明却能够自由选择归去,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
D. 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变化,从最初具象类比的传统思维,改变为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有感于屈原的遭遇,说他困窘,其实他上下求索,穷且愈奋,其疾愤惨怛的呼号,未必真“穷”。
B. 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从初始的亦师亦友,转变为君臣异道,含有屈原自身人格独立、不平而鸣的因素。
C. 李熹在弥天盖宇的权杖打压之下,不得不从隐居之所匍匐而至,这是洁身自处的士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
D. 有着勇猛血性的嵇康不愿屈从于司马政权,以孤松独立的姿态,从容赴死,其名曲《广陵散》从此弦绝。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D.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兴”下一个简要定义。
5. 屈原和阮籍在运用比兴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与原文表述不同,材料一第二段认为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更开放自由的时代,第三段指出他的自沉与外在社会环境关系不大。
C.“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错,材料一第四段“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是指李商隐是阮籍的知音。
D.“变化”“改变”与原文不符,材料二主要指出比兴内涵和外延在增加,是在承认原有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而不是推倒炉灶式的改变。
故选A。
【2题详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轰炸
老舍
不打退日本暴寇,我们的头上便老顶着炸弹。这是大中华空前的劫难,连天空也被敌人污辱了。我们相信的公道的青天只静静地不语,我们怎样呢?空前的劫难,空前的奋斗,这二者针锋相对;打吧,有什么别的可说呢?!只有我们的拳头会替我们说话,青天是不管事的哑巴。
七月十二日的狂炸,我是在一处防空洞里,先听见忽忽的响,渐变为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