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1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审视。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绝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样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轻易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避免野生动物带来的社会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活体动物的交易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对于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必须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当年因非典疫情,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于后续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大家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范病从口入,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摘编自彭飞《舌尖之“鲜”别成社会之“险”》《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
材料二:
在我国,有着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美丽诗句中,在“不涸泽而渔,不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会让个人遭遇病毒、寄生虫等健康风险,更可能会引发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威胁整个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B.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鼓励,但必须以不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为基本前提。
C.如果人人都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会缓冲法律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类健康与安全问题。
D.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是关乎人类重大公共性安全的要事,只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
2.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第一段由食用野生动物现象入手,接着指出潜在风险,然后指出专家学者的权威论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文章指出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的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指出其存在的巨大隐患,体现出客观、理性的态度。
C.文中以对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无侵害采样后放归自然为例,证明人类不应利用自然,而应学会顺应、敬畏自然。
D.文章立足于保障全民生命健康安全,以非典型性肺炎的防疫为依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我国自古就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的一项是(3分)( )
A.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
B.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
C.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
D.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麋、毋卵。——《礼记•月令》
4.三则材料都属于新闻评论,围绕保护野生动物展开评论。在写法上,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有何不同?以材料三为例,简要分析新闻评论的写法。(4分)
5.当前,要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马 蒋子龙
老马,大名马步良,年已七十有五。身体羸弱,心脏不好,肠胃不好,睡眠不好,血压还有点高……总之浑身是病。幸好有个好老伴照顾,活得倒也滋润。这天老伴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来,还咳了一摊血,送到医院一查,竟是肺癌晚期。
从老伴住院的那一刻起,他就抓着老伴的手不放,嘴里说个不停:“都怪我,都是为了照顾我把你累成这样的,我总以为你比我年轻两岁,身体也比我好,闹了半天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