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04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
(摘编自徐壮、施雨岑、王鹏《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文化主体性,二者的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
B.材料一认为,要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C.材料二对《国家宝藏》的情感沿袭和《朗读者》的身份认同给予了高度赞扬。
D.电视节目如果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即使有深度意义,其意义也会被消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电视类节目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有责任承担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
B.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有力量,那么必须有其主体性。
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D.节目没有深层次“共通点”,即使观众喜闻乐见,也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举葭沚老街微型陶艺和《只此青绿》的例子,说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
B.材料一提纲挈领,论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具体到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
C.材料二第二段先摆观点,再分析典型案例,最后强调寻找“共通点”的重要意义。
D.材料二从两方面递进分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文化主体性再塑方面的重要作用。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文化主体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者的关系。(4分)
5.一档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了惊天动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