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1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上,道家和儒家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呈对立之势,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B.韩非和汉初的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后者强调的“无为而治”具有积极的含义。
C.把道家“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是错误的,如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强调的就是乐观进取。
D.儒家尊重自然界法则,反对人类“有为”活动对自然的随意干预,这一点儒道两家正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主张可以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B.班固“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的言论,既指出了儒、道两家核心思想的对立性,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吸收。
C.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D.由材料二可知,荀子和庄子对美的看法显然不同,这种差异对艺术和审美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破坏,需要在儒道互补中补救。
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证都围绕着儒道的互补关系展开,但论证思路上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你熟悉的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