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7 1:24: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5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 “狂欢式” 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 “圈层化” 与 “分流化” 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 “隔圈如隔山” “说了你也不懂” “懂了你也不听” “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 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 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 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 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 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 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 多采用 “圈地自萌”和“造梗” 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 “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 圈外人很难“解码”。 “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  “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 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 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在改变理论话语“中心化”和话语霸权的同时,却具有了更隐蔽的“圈层化” 与“分流化”。
  B. 数字技术让同质化个体形成网络文化“群体”,而同质化信息流造就了网络评论的对立与争吵。
  C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D.“圈层化”批评缺乏学理性,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排他性,与之相比,学院派批评优势明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C. 由于立场不同,学院派批评家及粉丝群体之间对话存在壁垒,这并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发展。
  D.处于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抵抗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的同时也在破坏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运用“蜂群”这一形象化的比喻,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 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B.材料一阐释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产生的原因及问题,侧重分析数字技术运用对这一现象的影响。
  C. 材料二侧重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两个群体难以自由平等对话,交织着权力博弈。
  D.材料二引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提供理论,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文章的思辨性。
  4. 材料一从哪些角度阐释“信息茧房”效应? 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
  5.请结合“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简述粉丝文艺批评与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声 音
  张 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 里面横一条小路, 竖一条小路, 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